九月二十四日遇萬壽節遙賀用前韻
遙指紅云望正陽,
祥風飛捲九衢霜。
洞開方丈三千界,
高拱神堯十二章。
圣學漸看隨日進,
皇圖應祝與天長。
小臣何幸聯鹓鷺,
抖擻寒依日月光。
遙指紅云望正陽,
祥風飛捲九衢霜。
洞開方丈三千界,
高拱神堯十二章。
圣學漸看隨日進,
皇圖應祝與天長。
小臣何幸聯鹓鷺,
抖擻寒依日月光。
遠遠指向吉祥的云氣遙望正陽方向,祥瑞的風卷走了京城大道的寒霜。帝王居所如洞開的三千世界般廣闊,端居高位身著飾有十二章紋的圣明龍袍。圣上的學問可見每日都在精進,皇朝的基業定當與天同壽恒長。小臣何其有幸能與朝臣同列,振奮精神沐浴在帝王的光輝之下。
萬壽節:古代皇帝誕辰的節日,此指皇帝生日。
正陽:代指皇宮正南門或帝王居所,此處指皇帝所在之處。
九衢(qú):京城的大路,泛指繁華的都市街道。
方丈三千界:本指道教中廣闊的三千世界,此處形容帝王居所或疆域的宏大。
神堯十二章:“神堯”指圣明的帝王;“十二章”為古代帝王禮服上的十二種圖案(如日、月、星辰等),象征祥瑞與權威。
鹓(yuān)鷺:傳說中鳳凰一類的鳥,飛行有序,常喻指朝官排列整齊。
日月光:比喻帝王的恩德與光輝。
此詩為作者于九月二十四日恰逢皇帝萬壽節(生日)時所作,因未能親臨慶典,故以詩遙賀。詩中通過對帝王居所、禮服、圣學及國運的贊頌,反映了當時朝臣對帝王的尊崇與對王朝興盛的期許。
全詩以“遙賀”為核心,通過宏大意象與典雅語言,既盛贊皇帝圣明、國運昌隆,又表達身為朝臣的榮寵,是典型的應制賀詩,體現了古代臣子對帝王的忠誠與禮儀規范。
芳烈誰憑汗簡尋,淋漓遺韻倍長吟。煙況不假名山色,呵護應深往匠心。
廿載銀鉤聯水乳,千秋鐵膽見人琴。清霜漫詫詞壇興,生氣由來字比金。
連天芳草雨漫漫,贏得鷗邊野水寬。 花欲盡時風撲起,柳綿無力護春寒。
時俗常談已斷霜,雨寒翻著絮衣裳。 花枝照眼堂堂去,茗碗關心故故香。 楊柳稍傳鶯割據,茅茨敢望燕商量。 舊游莫誦蘭亭語,自覺中年易感傷。
宣恩充節使,設餞枉詞工。 漫秉當筵燭,初聞出塞鴻。 夜鐘山雨后,春漏苑花中。 別思朱弦急,雄譚綠蟻空。 放舟前路遠,戀闕此心同。 若是逢梅樹,傳書候曉風。
衰境日匆匆。浮生一夢中。笑愁懷、萬古皆同。越水燕山南北道,來不盡,去無窮。 萍水偶相逢。晴天接遠鴻。似人間、馬耳秋風。山立揚休成底用,聞健在,好歸農。
蜀道古來難,數日驅馳興已闌。石棧天梯三百尺,危欄;應被旁人畫里看。 兩握不曾干,俯瞰飛流過石灘。到晚才知身是我,平安。孤館青燈夜更寒。
石氏遺文在,凄涼見故園。輕風思奏樂,衰草憶行軒。 舞榭蒼苔掩,歌臺落葉繁。斷云歸舊壑,流水咽新源。 曲沼殘煙斂,叢篁宿鳥喧。唯馀池上月,猶似對金尊。
綠竹繞清流,草舍人家遠。幾處牛羊晚下來,煙外聞雞犬。
禾稼滿秋原,路向桑麻轉。簫鼓從教樂社神,歲歲常相見。
花開不同賞,花落不同悲。 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
那堪花滿枝,翻作兩相思。 玉箸垂朝鏡,春風知不知。
攬草結同心,將以遺知音。 春愁正斷絕,春鳥復哀吟。
別腸轉如輪,一刻既萬周。 眼見雙輪馳,益增中心憂。 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車舟。 車舟載離別,行止猶自由。 今日舟與車,并力生離愁。 明知須臾景,不許稍綢繆。 鐘聲一及時,頃刻不少留。 雖有萬鈞柁,動如繞指柔; 豈無打頭風,亦不畏石尤。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盡頭。 望影倏不見,煙波杳悠悠。 去矣一何速,歸定留滯不? 所愿君歸時,快乘輕氣球。
大塊鑿混沌,渾渾旋大圜; 隸首不能算,知有幾萬年。 羲軒造書契,今始歲五千; 以我視后人,若居三代先。 俗儒好尊古,日日故紙研; 六經字所無,不敢入詩篇。 古人棄糟粕,見之口流涎; 沿習甘剽盜,妄造叢罪愆。 黃土同摶人,今古何愚賢; 即今忽已古,斷自何代前? 明窗敞流離,高爐蒸香煙; 左陳端溪硯,右列薛濤箋; 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 即今流俗語,我若登簡編; 五千年后人,驚為古斕斑。
吳女秋機織曙霜,冰蠶吐絲月盈筐。金刀玉指裁縫促, 水殿花樓弦管長。舞袖慢移凝瑞雪,歌塵微動避雕梁。 唯愁陌上芳菲度,狼藉風池荷葉黃。
碩儒延鳳沼,金馬被鴻私。饌玉趨丹禁,箋花降紫墀。 銜恩傾旨酒,鼓舞詠康時。暫覯群書緝,逾昭盛業丕。 接筵欣有命,搦管愧無詞。自驚一何幸,太陽還及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