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外野風開白蓮
四壁香成界,芳祠枕水濱。
蓮開門掩月,池白浪翻銀。
滴露搖清夢,空花悟色身。
卻無鴛作侶,信是玉為神。
粉墜勻波面,扉閑瞰石唇。
涼飆回紫陌,素影淡紅塵。
寂靜雙魚健,闇飔一鷺馴。
相期芻束奠,誠動路旁人。
四壁香成界,芳祠枕水濱。
蓮開門掩月,池白浪翻銀。
滴露搖清夢,空花悟色身。
卻無鴛作侶,信是玉為神。
粉墜勻波面,扉閑瞰石唇。
涼飆回紫陌,素影淡紅塵。
寂靜雙魚健,闇飔一鷺馴。
相期芻束奠,誠動路旁人。
四面墻壁被香氣環繞成界域,芳香的祠堂依傍著水濱。蓮花綻放門兒半掩映著月光,池面泛白浪濤翻涌如銀。露珠滴落搖醒清夢,空中花影悟得色身。卻無鴛鴦為伴,真如以玉為神。粉瓣墜落均勻鋪在波面,門扉閑掩俯瞰石崖。涼風回旋于繁華街道,素白身影淡化紅塵。寂靜中雙魚游得歡暢,暗風里白鷺溫順。相約用草束獻祭,誠意打動路人。
界:界限、范圍,此處指香氣彌漫形成的區域。
枕水濱:依傍、靠近水邊。
空花:佛教用語,指空中幻花,比喻虛幻不實之景。
色身:佛教指由地、水、火、風四大所成的肉身。
涼飆(biāo):涼風。
紫陌:原指帝都的道路,此處代指繁華塵世。
芻(chú)束:用草扎成的祭品。
此詩或創作于詩人游覽水濱祠堂時,見白蓮于野風中共水色綻放,其素凈姿態與周圍靜謐環境相契,觸發詩人對自然之美與精神高潔的聯想,故以詩詠之,借物抒懷。
全詩以白蓮為核心,從生長環境(水濱芳祠)、形態(粉墜波面、素影紅塵)到精神特質(玉神、淡塵)層層鋪展,既描繪白蓮之美,更贊其“出塵”品格,語言清潤,意境幽遠,是詠物詩中托物言志的佳作。
蝶須一觸到花心,舞卻枝頭誰不禁。玫有腰肢時見瘦,叢中藏卻費人尋。
標柱征南不記春,未應追感淚流痕。巖虛生白□心地,波洑澄清肅耳根。壯士于斯留顯跡,大夫非此賦招魂。江山今古人何在,戰馬嘶風憶故園。
春花零落雁秋悲,已過流年二十期。有舌能忘坐韉辱,無金莫怪下機遲。世情冷熱雖予問,人事升沈未汝知。何日上方容請劍,會乘風雨斷鯨鯢。
日南無月令,秋菊向春開。嗟爾采芳客,花時鼓棹回。金裝殊未滿,香浦好重來。父老看持節,雍雍陸賈才。
我方困于酒,因君亦思止。公心周誥前,興在陶詩里。嘗觀復初爻,端拜顏氏子。所貴進我德,寧顧俗憎喜。但恐言語多,口過從茲起。圣賢本在人,濁醪空妙理。曲生雖可交,終然不如已。公能透此關,不止自止矣。如操有舵舟,何患江無涘。愿勿逾此心,恒若承大祀。
珠霰瑤花糝暮天,亂侵酒盞灑吟箋。須知望雪亭前客,不學袁安閉戶眠。郊原草木盡枯荄,重霧陰云掃不開。騎馬擁袍何處好,梅花門外探春來。
林壑山公去后寒,鶯花又過幾春殘。風流自合傳千古,試覓徐陵片石看。
秦箏齊瑟燕趙女,一朝得意心相許。明月如規方襲予,夜長未央歌白纻。
聚處無常散即休,疏星漙露水西頭。分明盈手難持贈,珍重逢人莫暗投。一月千江真也幻,十風五雨去還留。萍蹤傾蓋知多少,零落泥涂遂不收。
江山好處未經眼,人道岳陽天下無。入筆波瀾自今闊,匈中已有洞庭湖。
弦上歌珠字字清,乍歡還怨不勝情。當筵醉殺新豐客,十四樓中第一聲。
占年未慰三農望,禱雪真懸萬姓憂。稍喜瓊枝撩碧漢,轉看銀海映神州。隨車細片疑飛蓋,撲馬輕團類打毬。壇畔班行應共訝,天心原自答君侯。
宿酲蘇,春夢醒,沈水冷金鴨。落盡桃花,無人掃紅雪。漸催煮酒園林,單衣庭院,春又到、斷腸時節。恨離別。長憶人立荼蘼,珠簾卷香月。幾度黃昏,瓊枝為誰折。都將千里芳心,十年幽夢,分付與、一聲啼鴂。
憔悴湘濱客,懷哉有此逢。二星欣照映,三月愜游從。公事如羹沸,歸心似酒醲。從今殊出處,別語且從容。
自出郊居日,風塵涉旅途。顏知芳杜厚,跡以菉薋蕪。花鳥何常主,琴尊非故吾。重來呼舊侶,別是酒家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