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馬粹老四明雜詩聊紀里俗耳十首 其六
歲熟禾論?,人歸夜擊鐘。
金澄沙底水,龍臥井邊峰。
香火常存社,漁鹽每奪農。
年來縑帛賤,砧杵萬家舂。
歲熟禾論?,人歸夜擊鐘。
金澄沙底水,龍臥井邊峰。
香火常存社,漁鹽每奪農。
年來縑帛賤,砧杵萬家舂。
豐收之年稻谷按秤稱量,人們歸來時夜晚鐘聲響起。沙底的泉水清澈如金,井邊的山峰似龍橫臥。社廟中香火常年延續,漁業鹽業常與農業爭利。近年來絲綢價格低廉,千家萬戶傳來搗衣的砧杵聲。
歲熟:一年的收成好,豐收之年。
禾論?:此處“?”疑為“秤”的誤寫,指稻谷按秤稱量;“論”指按標準計算。
擊鐘:敲響鐘聲,可能為村落夜晚報時或集會信號。
金澄:形容水色如金般澄清。
龍臥:形容山峰蜿蜒如臥龍。
社:社廟,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場所。
漁鹽每奪農:漁業和鹽業常占用農業資源或勞力;“奪”指爭奪、影響。
縑帛:古代絲織品,此處泛指絲綢。
砧杵:搗衣用的砧石和棒槌,此處指搗衣聲。
此詩為和馬粹老(疑指馬之純,字粹老)《四明雜詩》而作,記錄四明(今浙江寧波)地區民間習俗。詩人通過描繪當地豐收時節的鄉村生活與經濟狀況,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
詩中描繪四明地區豐收時節的鄉村景象,涉及農業、漁業、鹽業及民生狀況,展現了當地民俗風情與經濟生活,語言質樸,貼近生活,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山下燈龕掛紙錢,水楊墩上草芊綿。高人不要金丸用,買得三吳八十年。
更無別路超生死,前佛后佛同一般。舒即周流十方剎,斂時還在一毛端。
江山接境相望近,風雨一春音問疏。安得從公苕霅上,幅巾一葉臥看書。
劉張沈李想神姿,從事誰知老更奇。不恨古人吾不見,稼軒妙語故堪思。
云生氈帽山頭雨,日落琵琶峽口風。
飄接梅魂,落先絮舞,繽紛萬點桃花雨。斜陽影里不勝紅,沉沉夢與斜陽去。前度劉郎,去年崔護,傷心等是無憑據。林塘容有再來時,不辭淚眼長凝佇。
道本虛無生太極,太極變而先有一。一分為二二生三,四象五行從此出。無一斯為天地根,玄教一為眾妙門。易自一中分造化,人心一上運經綸。天得一清地得寧,谷得以盈神得靈。物得以成人得生,侯王得之天下貞。禪向一中傳正法,儒從一字分開闔。老君以一闡真常,曾參一唯妙難量。道有三乘禪五派,畢竟千燈共一光。抱元守一通玄竅,惟精惟一明圣教。太玄真一復命關,是知一乃真常道。休言得一萬事畢,得一持一保勿失。一徹萬融天理明,萬法歸一未奇特。始者一無生萬有,無有相資可長久。誠能萬有歸一無,方會面南觀北斗。至此得一復忘一,可與化元同出沒。設若執一不能忘,大似癡貓守空窟。三五混一一返虛,返虛之后虛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寂,西天胡子沒髭須。今人以無喚作無,茫蕩頑空涉畏途。今人以一喚作一,偏枯苦執費工夫。不無之無還會得,便于守一知無一。一無兩字盡掀翻,無一先生大事畢。
結屋傍湖水,對門三四峰。心灰無復煖,鬢雪近來濃。孤雁雨中過,短書燈下封。平生故人意,衰老不相從。
不是求心印,都緣愛綠珠。何須同泰寺,然后始為奴。
湖邊高節與誰鄰,落落寒松往往皴。就使衡門已塵土,不妨千古自陽春。
野性樂閑適,我州富佳山。
朔風漠漠低黃云,曉看繽紛萬鶴群。為應農祥眉一展,更將馀力付斯文。
唯有一門無鑰匙,伸縮低昂說是非。但能宣得無生理,善巧方便亦從伊。
朋比薰爐怯酒尊,寒林相對耿朝昏。看看雪霽三月暮,辛苦春工換小園。
黯金猊冷后,爇香愿,剩凄迷。甚心字氤氳,都如帶眼,息息偷移。單棲,凍禽未覺,恨無端、清磬返魂時。一寸相思灰盡,銷凝待與誰知。天涯,長自誤佳期,愁負最高枝。看惱人天氣,輕寒輕暖,也自成癡。催歸,夢邊杜宇,算好春、將去莫須啼。惆悵芳菲隔眼,嫩寒偏入簾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