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馬粹老四明雜詩聊紀里俗耳十首 其九
佛磬云中寺
樵歌郭里湖
城居蔭楊柳
野寇息萑蒲
巫語傳杯珓
漁蓑入畫圖
幽香滿花谷
不趁雪霜枯
佛磬云中寺
樵歌郭里湖
城居蔭楊柳
野寇息萑蒲
巫語傳杯珓
漁蓑入畫圖
幽香滿花谷
不趁雪霜枯
佛寺的鐘磬聲從云霧繚繞的山寺中傳來,樵夫的歌聲在城郭邊的湖畔回蕩。城中居民的住所被楊柳遮蔽成蔭,野外的盜寇在蘆葦叢中銷聲匿跡。巫師的占卜話語伴隨著杯珓的聲音傳開,披著蓑衣的漁夫融入了如畫的景致。花谷中彌漫著清幽的香氣,不因雪霜而枯萎凋零。
佛磬:佛寺的鐘磬,佛教法器,用于法事或報時。
郭里湖:城郭附近的湖泊,郭指外城。
萑蒲(huán pú):蘆葦,《左傳》有“萑蒲之盜”,此處代指盜賊藏身之地。
杯珓(bēi jiào):占卜用具,用蚌殼或木片制成,擲地看俯仰以斷吉兇。
不趁:不隨著,不因為。
此詩為作者與馬粹老唱和之作,馬氏原詩以“聊紀里俗”為旨記錄四明(今浙江寧波)風俗,作者應和時聚焦當地民生與民俗。創作時間約在宋代,當時四明社會相對安定,詩人通過此詩展現百姓生活狀態與地域風情。
詩為《和馬粹老四明雜詩》組詩之一,聚焦四明里巷風俗,通過山寺鐘磬、湖畔樵歌、柳蔭民居、漁翁入畫等場景,勾勒民間生活畫卷,體現地域特色,流露出對安寧生活的贊美,語言質樸,是記錄地方風情的佳作。
渺渺清溪闊,悠悠弱藻沈。客衣臨水靜,鳥影過船深。暫把魚竿坐,因知靜者心。滄洲高興動,巢父可東尋。
登高眺京洛,街巷何紛紛。回首望長安,城闕郁盤桓。日出照鈿黛,風過動羅紈。齊童躡朱履,趙女揚翠翰。春風搖雜樹,葳蕤綠且丹。寶瑟玫瑰柱,金羈玳瑁鞍。淹留宿下蔡,置酒過上蘭。解眉還復斂,方知巧笑難。佳期空靡靡,含睇未成歡。嘉客不可見,因君寄長嘆。
燕山勝事在青陽,與客乘閒叩上方。風轉法云空外度,天開化日望中長。紅塵端不侵蓮界,紫氣偏能入羽觴。宦海只今多自苦,欲移般若作慈航。
別通一路仰窺天,深入重崖直到泉。何事頻來觀不足,璇臺云物石房煙。
亭亭直干蕊雙分,焰焰重霞壓翠云。漢水佩環歸二女,楚天啼鳥怨湘君。可憐清淑回新賞,不逐繁華入暮春。天與禎祥書不盡,漫勞諸老役吟魂。
晨駕旌旄列隊行,龍旗遙映鳳城明。護霜云外天顏碧,籠水煙邊山色青。新歲野郊春氣靄,今朝村市曉晴生。鞠躬稽首參天處,四海謳歌賀太平。
風塵淹忽又三年,獨立圯橋感往賢。進履便知能躡足,授書終必去為仙。久無禾黍悲周土,近有車騎認漢川。此處不宜多種柳,令人愁鎖萬重煙。
負弩誰先五馬驅,棠陰驪唱為踟躕。循良雅稱中興吏,保障重開大楚圖。孤竹風流增臥轍,豫章春色待分符。無言此別河山邈,露冕聲名滿帝都。
誰教愁重壓眉低,一帕金絲不肯提。怕繡鴛鴦生好夢,醒來人卻隔東西。
極目平淮渺莽間,翠巒特地起煙鬟。要渠天下無雙手,題作東南第一山。
吾鄉幸有吳夫子,星斗網羅文字胸。百鳥收聲聽鳴鳳,千山落木秀孤松。旁通滄海江山水,高壓云城帢幘峰。每見一斑三嘆息,白頭未得奉從容。
長幅小藤又,題詩掛帳紗。萬枝無一葉,留得雪為花。
葛蔓滋三徑,榕陰蔽數家。農收霜降稻,圃落小寒瓜。魚戲流云亂,蟬嘶落日斜。杖藜無事極,吟繞未開花。
人間三十二,名字幾千春。慷慨漢游俠,孝慈周吉人。視物猶視己,顧親寧顧身。山中當出相,嗣子世其仁。
朱橋綠水夜深游,滿載荷花萬斛舟。多病近來常止酒,及無尊俎欠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