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宣帝時謠
大貨六銖錢,
叉腰哭天子。
大貨六銖錢,
叉腰哭天子。
大貨六銖錢的推行,讓百姓叉著腰哭罵天子。
大貨六銖錢:陳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鑄造的貨幣,錢文“大貨六銖”,重六銖(約4克),與舊五銖錢并行。
叉腰:雙手叉于腰間,此處形容百姓怨憤、抗議的姿態(tài)。
哭:此處非哭泣,指哭罵、怨恨;天子:指陳宣帝陳頊(530-582),南北朝時期陳朝第四位皇帝。
陳宣帝在位時(569-582),為緩解財政壓力,于太建十一年(579年)鑄造大貨六銖錢。該錢雖重量僅比舊五銖錢多一銖(約0.6克),卻強制以一當舊錢十枚流通,導致民間抵制。百姓因貨幣貶值、生計受損而怨憤,此民謠即誕生于這一背景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
此民謠以簡練的語言揭露了陳宣帝時期貨幣政策的不得民心,通過“大貨六銖錢”這一具體事件,展現(xiàn)了百姓對統(tǒng)治者的怨憤。作為南朝民謠的代表,它是研究陳朝經濟史與民間輿論的重要資料,體現(xiàn)了民謠“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
大資孫子大參甥,磊磈胸中萬卷橫。樓上已堆千古恨,晚潮更作斷腸聲。
畫屏樓前高插空,遠樹如發(fā)冰瓏松。羲和駕龍海上來,凈掃豐隆藏雨工。平地瓊瑤一尺強,斯須已作春泥融。乃知幻物徒為耳,變化神速由蒼穹。高岡尚嚴凝萬里,鳴天風玉削芙蓉。射初日金碧,焜耀光玲瓏。此時十二欄,清興誰能同。初平鞭羊起白石,仙骨肯受羈樊籠。亦有耽睡人,玩易知旋豐。二仙俱為方內游,妙悟元化知通窮。根歸乃枝萌,夫豈心沖沖。我欲乘風三山行,更向逋仙探寒叢。人間富貴寧幾何,使我不得童顏紅。柯山太華只目前,澗水原與滄溟通。賡酬不盡登臨興,卻笑信筆徒匆匆。
年年花發(fā)可憐春,今年見花愁殺人。不是風光近來別,祇緣兵戰(zhàn)此時頻。老翁憶子哭聲哀,婦怨征夫去不回。前日山中新戰(zhàn)死,昨宵夢里見歸來。悍吏登門橫索錢,人家供給正憂煎。官糧預借三年后,軍食尤居兩稅先。農父江邊立荷戈,無人南畝種嘉禾。今年妻子愁饑死,活到明年更奈何。江海波濤日日生,山林豺虎復縱橫。老夫僻在深村住,恰似春蠶繭里行。
東郊南陌動游塵,路入長干百戲新。玄籥已吹開歲律,青旂將引隔年春。林藏殘雪先銷柳,河帶流澌欲上綸。初勝風光常勝地,今朝都占看來人。
庭前高下碧玉樹,秋日奈茲風露何。兩度開花君莫問,為渠天近得香多。亭亭萬葉剪青羅,豈為冰霜便改柯。滿著珠璣間金粟,倩誰纖手剖天鵝。
誰將彩筆付蛾眉,咳唾真成絕妙辭。嶺嶠江湄幾延佇,藥房荷屋共葳蕤。西湖別后知音少,南閣春來得句遲。縱有間關鶯語滑,莫教啼損最繁枝。
萬古天塹水,當前客緒悠。連空堪四望,落日自多愁。歲月同滔沒,陰晴別應酬。勞心時不舍,難向逝波遒。
有許閒田地,惟宜牧馬牛。平生未到處,極目更清秋。綠水來桐柏,青山入壽州。斜陽無限意,落雁鳳凰洲。
江村昨夜西風起,木葉蕭蕭墮江水。水邊蘋蓼正開花,妝點秋容畫圖里。小舟一葉弄滄浪,釣得鱸魚酒正香。醉后狂歌驚宿雁,蘆花兩岸月蒼蒼。
隔江孤嶼敞空門,不似山林不似村。雙塔晝深樟樹影,半階寒沁海潮痕。連城客到詩常滿,別島僧回粥尚溫。欲寄微軀恨無策,暫時相賞慰羈魂。
雨過南坡翠蘚深,幾竿蒼玉弄春陰。當年新種才生筍,聞說而今已作林。
去年談笑對秋光,憶到而今只淚長。已覺中秋全是恨,那堪蕭瑟又重陽。
一曲江南弄,山長楚水遙。江邊楊柳樹,誰系木蘭橈。
風入梅花遞少香,月臨江閣有微霜。去年此地客劇飲,此夜今年人悼亡。
紛披望來途,三十三天疊。不因愛秋水,何沾美人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