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如岳醵飲西峰寺分韻成詩十四首見寄 其十四
游了南山山外山
北山下住更幽閒
消磨永日何妨睡
受用清風不用還
游了南山山外山
北山下住更幽閒
消磨永日何妨睡
受用清風不用還
游覽完南山的重重山巒,在北山之下居住更覺清幽安閑。消磨這漫長的白日不妨酣睡,享受這清爽的微風無需歸還。
次韻:和詩時按照原詩的韻腳及順序創作。
醵(jù)飲:湊錢聚飲。
分韻:作詩時各人分取不同韻字為韻腳的傳統雅集方式。
永日:漫長的白天。
受用:享受、享用。
此詩為詩人與友人如岳在西峰寺聚飲分韻作詩時的和作(第十四首)。聚會后詩人沉浸于山野生活的閑適,故以輕快筆觸記錄此時心境。
詩以簡淡語言描繪游山、山居的日常,通過“更幽閒”“何妨睡”“不用還”等詞,突出對閑適生活的滿足,展現詩人超然自適的生活態度,風格平淡而韻味悠長。
堤上淡黃柳,水中花白鵝。詩情隨處有,此地得偏多。
臨岐高會擁笙謳,誰念睢陽將士愁。虜騎合圍邊月暮,孤城接戰陣云秋。忠成剩有江淮粟,論定寧專李郭籌。千載鐘生作神語,可憐一夢博封侯。
東瞻渤澥扶桑表,左股勾驪外患深。八部芬蘭臨鴨淥,一江舟楫逼雞林。讓王空自聯民望,戰士何嘗有斗心。聞道變生蝦島后,至今猶貢乞和金。
冶城不見內家妝,柳市風吹杏粥香。只有江蘺不解恨,背人青過赤蘭坊。后庭花發最堪思,帝子吟成十客知。更唱阮家新樂府,明駝已報隔江師。詔書百道走黃封,南國新妝步輦從。故劍不須悲夜月,幾人曾聽景陽鐘。
雨花那得著衣裾,遍界香分佛飯馀。金粟如來元一點,橫陳妙供盡從渠。
山石支橋險似梯,下窺流水凈無泥。水邊多少垂楊樹,著個黃鸝來上啼。紅白花開宿莽間,長亭小店接村灣。行人未識邳州路,馬首先看虹見山。
軋軋旃車轉石槽,故關猶復戍弓刀。連營突騎紅塵暗,微服行人細路高。已化蟲沙休自嘆,厭逢豺虎欲安逃。青云玉立三千丈,元只東山意氣豪。
湖水春來綠,山云憂亦繁。如何隱君子,長嘯掩柴門。
辦得芒鞋步遠蹊,雙眉曾不向人低。春來未許鄰翁伴,獨坐岡頭聽竹雞。
江北春如秋半天,雪消塵濕望蕭然。湖頭一色空無影,遙見孤航載曉煙。東岳廟前云半開,獨駕輕車趁伴回。挨遍杏花三百里,紅裙千騎進香來。為有江南花下期,花前飛馬踏胭脂。絲鞭落卻無心問,策盡垂楊千萬枝。湖上樓臺入望遐,淮揚新水繞人家。不知東海春多少,歲歲江河送落花。
扼運奇功竟得成,還留勁旅衛神京。而今清晏渾無事,麥隴如云擁破城。
十五年看帝里春,一枝頭白未酬身。自聞離亂開公道,漸數孤平少屈人。劣馬再尋商嶺路,扁舟重寄越溪濱。省郎門似龍門峻,應借風雷變涸鱗。
取善乃與為善,見賢合思齊賢。公平何若愛士,富者惟欲求田。
漠漠秋園暮景孤,綸巾羽服從奚奴。風流畫手無摩詰,寫作龍山野步圖。
四壁青青沈石苔,一番吊古一登臺。最難風雨懷人至,況是山林踏雪來。飛瀑潺潺疑玉響,危崖樹樹訝花開。把樽幾度臨窗飲,此地圍爐未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