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蘇李泣別圖
蘇武天山下
吞氈齧雪花
誰知寄書雁
飛到漢皇家
去日持丹節(jié)
歸頭滿素華
相隨李校尉
別淚泣胡沙
蘇武天山下
吞氈齧雪花
誰知寄書雁
飛到漢皇家
去日持丹節(jié)
歸頭滿素華
相隨李校尉
別淚泣胡沙
蘇武被困在天山腳下,只能吞食毛氈、咬嚼雪花充饑。誰能想到那傳遞書信的大雁,竟真的飛到了漢家皇宮。當年出使時手持赤色符節(jié),歸來時雙鬢已滿是白發(fā)。與他相伴的李校尉(李陵),在胡地的沙粒中含淚作別。
吞氈齧(niè)雪:據(jù)《漢書·蘇武傳》載,蘇武被匈奴扣留時,曾嚙雪吞氈,數(shù)日未死,表現(xiàn)其堅貞不屈。
寄書雁:用“雁足傳書”典故,蘇武被囚匈奴,假稱雁足系有漢皇書信,匈奴信以為真才放其歸漢。
丹節(jié):赤色符節(jié),古代使臣出使時所持的信物,象征使命與忠誠。
素華:指白發(fā),形容蘇武歸漢時已年邁。
李校尉:指李陵,西漢將領,李廣之孫,曾官至騎都尉(校尉),后戰(zhàn)敗投降匈奴。
此詩為題畫詩,當是作者觀《蘇李泣別圖》后所作。蘇武于漢武帝天漢元年(前100年)出使匈奴被扣,牧羊十九年,持節(jié)不屈;李陵于天漢二年(前99年)戰(zhàn)敗降匈奴,二人在匈奴曾有相見。圖中描繪二人泣別場景,作者借此詩詠史抒懷。
詩通過蘇李泣別場景,以“吞氈齧雪”“雁書歸漢”等細節(jié),突出蘇武忠貞不屈的形象,同時隱含對李陵際遇的感慨,語言簡練,用典自然,是詠史題畫詩的典型之作。
一點靈明當內究。散盡群魔,趕退西山獸。萬樹瓊花如錦繡。長春永占無根朽。四海云朋來往湊。上下沖和,漸覺陽生六。一道靈光通宵透。清香換了胞囊臭。
山村風雪夜,犬吠有人歸。不道梅花冷,懸燈掩竹扉。
升州逆旅竟何物,安識人間有子房。東野英年空說劍,臨邛當日亦求凰。魚生春水桃初雨,雉沒高原草欲香。寄語歸來雙燕子,烏衣巷口又斜陽。
忍笑投簪出禁林,都門黃葉報秋深。蒼生其柰東山臥,湖海誰知后樂心。舟載夕陽橫野渡,堂閒清晝看槐陰。釣游舊地俱無恙,藜杖從今得再尋。
吏鞅縈人未許閑,當游聊復到春山。倡條冶葉無風味,賴有寒梅醒病顏。
燕子年年入戶飛,向人無是亦無非。來春強健還相見,送汝將雛又一歸。
嫣然只是洛陽春,水墨丹青總幻身。花若有情應解笑,品題空自出詩人。
三吳惡少飛綠耳,殺人如麻壅流水。馀風往往到七閩,魚爛鳥驚父離子。紛然回顧作流人,我侯正色聊一嗔。坐使倉黃萬老弱,復歌太平養(yǎng)性真。百弊紛紛俱杜絕,四境無虞安樸拙。方信哲夫自成城,不須十仞堅削鐵。
野寺風塵靜,乘春一暫游。參禪違俗世,駐履傍林丘。貝葉僧窗寂,金沙圣跡留。慇勤訪學地,隨意卻聞愁。
帝德如天覆萬邦,定期歸棹到龍江。奇才不換金城百,寵命當簪白筆雙。喜極欲持如意舞,醉來應使軟輿扛。此情縱切何由遂,吟對西南月滿窗。才名老去愜休官,圣澤高深只自歡。侍宴每容親繡袞,從游偏許近和鑾。久知琛贄來殊俗,漸喜寰區(qū)洽治安。惟有張騫猶未返,玉關秋早節(jié)毛寒。
江南移綠。魂駐春城憑夢燭。醉墨吟觥。欲向名園秀水盟。韻拈竟病。自此滇中添勝境。鬼斧神工。曲盡人天造化功。
鉛華曾久謝,老去能依人。脈脈繩床坐,情偏水石親。
涼飔乍傳過雁,帶秋聲滿樹。曉煙散,似妒繁蔭,碧梧飛隕零露。渺天末,蒼茫望眼,飆輪載恨今何處。愴輕漚、不盡音塵,玉函深護。回首蕓帷,把卷問字,正垂鬟十五。信冰雪,難喻聰明,錦箋時見新句。賦同讎,駕盟早證,共爭羨,英年佳侶。溯洪流,風雨同舟,誓驅頑虜。狂塵盡掃,旭日楊輝,看光明前路。淮楚闊,暫停征轡,月滿淝水,巷近梨花,綠楊賡譜。羈人老矣,萍蹤重聚,卅年前事渾猶昨。慰離懷、共話西窗雨。飄風一霎,祗馀逝影浮煙,斷腸恍聞凄語。黃壚淚盡,孑影天涯,嘆鬢霜似許。忍更對良辰花月,舊景依稀。寂寞安仁,弱齡兒女,悲天不憫。天胡如醉,芳華彈指成夢幻,剩頹年、不使先黃土。傷心一曲歸來,爇繭重招,九原見否。
漢水繞大堤,襄陽古城郭。青樓多美妓,纖手調弦索。暖霧散香塵,春風動簾箔。安得多情人,尋常共游樂。
七十三年矣。記小人、四百四十,五番甲子。看到蓬萊水清淺,休說樹猶日如此。但夢夢、昨非今是。一曲尊前離鸞操,撫銅仙、清淚如鉛水。歌未斷,我先醉。新來畫得耆英似。似灞橋、風雪吟肩,水仙梅弟。里巷依稀靈光在,飛過劫灰如洗。笑少伴、烏衣馀幾。老子平生何曾默,暮年詩、句句皆成史。個亥字,甲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