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搦歌 其一
粟谷難舂付石臼。
弊衣難護付巧婦。
男兒千兇飽人手。
老女不嫁只生口。
粟谷難舂付石臼。
弊衣難護付巧婦。
男兒千兇飽人手。
老女不嫁只生口。
粟谷難以舂去谷殼,只能交給石臼來處理;破舊的衣服難以縫補保護身體,只能托付給巧手的婦人。男子歷經千般兇險,卻只能讓他人吃飽;老女不嫁,只能被當作生育的工具。
舂(chōng):把谷物的殼搗掉。
弊衣:破舊的衣服。弊,壞、破。
千兇:指千般兇險、艱難。
生口:原指俘虜或奴隸,此處指被當作生育工具的人。
《捉搦歌》為北朝樂府民歌,北朝社會動蕩,戰亂頻繁,底層民眾生活困苦,女性更因社會觀念束縛處于弱勢地位。此詩或為民間傳唱,反映當時勞動人民尤其是女性被壓迫、被工具化的生存狀態。
全詩以日常勞動場景為切入點,通過‘粟谷難舂’‘弊衣難護’等細節,揭示底層民眾生存之艱;后兩句聚焦‘男兒’‘老女’的不同遭遇,直指社會對人身的剝削與物化,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批判色彩。
鳥有償冤者,終年抱寸誠。
口銜山石細,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難見,區區命已輕。
人皆譏造次,我獨賞專精。
豈計休無日,惟應盡此生。
何慚刺客傳,不著報讎名。
乞雨女郎魂,炰羞潔且繁。
廟開鼯鼠叫,神降越巫言。
旱氣期銷蕩,陰官想駿奔。
行看五馬入,蕭颯已隨軒。
火透波穿不計春,根如頭面干如身。偶然題作木居士,便有無窮求福人。
為神詎比溝中斷,遇賞還同爨下余。朽蠹不勝刀鋸力,匠人雖巧欲何如。
昔者誰能比,今來事不同。
寂寥青草曲,散漫白榆風。
架倒藤全落,籬崩竹半空。
寧須惆悵立,翻覆本無窮。
郡城朝解纜,江岸暮依村。
二女竹上淚,孤臣水底魂。
雙雙歸蟄燕,一一叫群猿。
回首那聞語,空看別袖翻。
自有人知處,那無步往蹤。
莫教安四壁,面面看芙蓉。
南館城陰闊,
東湖水氣多。
直須臺上看,
始奈月明何。
老翁真個似童兒,汲水埋盆作小池。一夜青蛙鳴到曉,恰如方口釣魚時。
莫道盆池作不成,藕稍初種已齊生。從今有雨君須記,來聽蕭蕭打葉聲。
瓦沼晨朝水自清,小蟲無數不知名。忽然分散無蹤影,惟有魚兒作隊行。
泥盆淺小詎成池,夜半青蛙圣得知。一聽暗來將伴侶,不煩鳴喚斗雄雌。
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數瓶。且待夜深明月去,試看涵泳幾多星。
源上花初發,
公應日日來。
丁寧紅與紫,
慎莫一時開。
聞說游湖棹,尋常到此回。
應留醒心處,準擬醉時來。
藹藹溪流慢,梢梢岸筱長。
穿沙碧簳凈,落水紫苞香。
榆莢車前蓋地皮,
薔薇蘸水筍穿籬。
馬蹄無入朱門跡,
縱使春歸可得知。
朝鶯雪里新,雪樹眼前春。
帶澀先迎氣,侵寒已報人。
共矜初聽早,誰貴后聞頻。
暫囀那成曲,孤鳴豈及辰。
風霜徒自保,桃李詎相親。
寄謝幽棲友,辛勤不為身。
非閣復非船,可居兼可過。
君欲問方橋,方橋如此作。
幸自同開俱隱約,何須相倚斗輕盈。
陵晨并作新妝面,
長年是事皆拋盡,今日欄邊暫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