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夕臺江賞燈
散步城南興未厭,太平風景藹閭閻。
歌聲笑語家家沸,月色燈光處處兼。
玉燭春調元有自,金吾夜禁不須嚴。
醉欹烏帽東風軟,火樹銀花壓四檐。
散步城南興未厭,太平風景藹閭閻。
歌聲笑語家家沸,月色燈光處處兼。
玉燭春調元有自,金吾夜禁不須嚴。
醉欹烏帽東風軟,火樹銀花壓四檐。
在城南散步興致正濃,還未感到滿足,太平盛世的景象籠罩著街巷民居。家家戶戶充滿歌聲與歡笑聲,月光與燈火交相輝映,處處交融。氣候調和的春天本有規律可循,元宵節夜禁無需嚴格。喝醉后歪戴著烏帽,春風柔和,火樹銀花的燈光仿佛壓滿了四周的屋檐。
元夕: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
藹閭閻:藹,籠罩;閭閻,指街巷民居。
兼:交融,并存。
玉燭春調:出自《爾雅》“四氣和為玉燭”,指氣候調和,春天溫暖適宜。
金吾:執金吾,漢代官名,負責京城治安,此處代指宵禁制度。
欹(qī):傾斜、歪戴。
火樹銀花:形容燈火輝煌、絢麗燦爛的景象。
此詩創作于太平時期的元宵節,詩人于臺江(今福建福州臺江)散步賞燈,見市井繁榮、百姓歡騰,觸景生情,遂作此詩記錄節日盛景。
全詩以元夕賞燈為線索,通過對城南散步、家家歡歌、燈月交輝等場景的描寫,展現了太平盛世的繁榮氣象,語言通俗生動,情感真摯,是一首典型的節日即景抒情之作。
仲尼探元化,幽鴻順陽和。大運自盈縮,春秋遞來過。盲飆忽號怒,萬物相紛劘。溟海皆震蕩,孤鳳其如何。
異縣逢春啟,羈懷百不堪。頻傾次道釀,聊喜阿云談。棣萼仍清集,辛盤助半酣。綵幡驚節物,玉屑瑞田蠶。太簇律初應,德星堂不慚。共誇筵秩秩,那羨府潭潭。濟美三公后,逃禪二老參。清歡時擇勝,沖操自廉貪。丹荔來閩部,黃魚出嶠南。云泉烹賜茗,羅帕薦珍柑。經醉香浮座,言歸鐘動庵。蕭然文字飲,共賦鹿鳴三。
溪上層層云錦山,垂楊盡處是龍灘。不是孤舟來逆上,何人知道世途難。
黃金臺壯帝王州,我亦曾為汗漫游。不入鳳池鹓鷺序,依然天地一沙鷗。
安得茅茨美化流,弦歌多著武城游。文章久矣經天地,孝悌非徒淑黨州。惟有命焉軻不謂,貧非病也憲何羞。曼相能使人相類,莫信詩人浪訴愁。
日月跳雙丸,陰陽馳四騶。海水復清淺,萬古信悠悠。咄哉世俗子,真如貉一丘。三楚冠劍盡,空看逝波流。悲來俯長劍,沾臆淚不收。何事馬蹄間,非夫良足羞。終恐鄧禹笑,三十未封侯。
四山落木正秋聲,獨上高峰望眼明。樹色遙連閩嶠碧,江流不盡楚天清。云中想見雙龍轉,風外時傳一笛橫。莫遣新愁添白發,且呼明月醉沉觥。
小山蒼翠,竹影橫窗畔。青縷斷薰爐,覺身居、風臺月觀。清香招近,誰為植幽叢,金作蓓,蕾成花,尚帶鵝黃淺。漢宮半額,未許人間見。不比嶺前梅,問無因、天高水遠。宜煙宜雨,淡淡一枝春,乘好興,綴新詩,只恐冰生硯。
一榻中林畔,如椽大海頭。豐碑騰六合,巨榜揭千秋。妓狎東山臥,賓殘北海游。瑯琊雙墓在,天意合吳鉤。
井梧葉下,西風正喜洗塵顏。猶然火甑之間。誰釀一天霖雨,爽氣滿河關。甚憂民老子,頓覺心寬。風亭月軒。更何用、種瑯玕。自有平生節操,未老投閑。群鳥聲里,又驚覺、黃粱夢一番。沉醉后、處處麇山。
萬里長江遠,扁舟一葉孤。山連彭澤縣,水接洞庭湖。客市魚堪買,人家酒可沽。丹心頻念闕,指日到皇都。
楊柳薰風池閣,桃花流水橫塘。魚浪晴吹絮暖,燕泥雨過芹香。
談道鄙俗儒,遠自太史走。仲尼實不死,于圣亦何負。紫文出吳宮,丹雀本無有。遼哉廣桑君,獨顯三季后。
掩蘭燈,搴蕙帳。支枕寄幽想。并入哀弦,秋雨夜深響。差同憶語如皋,風懷秀水,只付與、旗亭凄唱。鎮惆悵。為卿點染生綃,依約舊門巷。駐馬斜陽,疏柳尚無恙。斷腸剪剪青螺,遙峰兩點,可略似、風鬟模樣。
翠竹碧梧入望,紫茄白莧供槃。未辦楚王雞蹠,難求閔叔豬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