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雨和史司直二首 其一
六丁海面揭封回,
天上屯云撮得來。
連月不曾聽澍雨,
今年方始見轟雷。
定知水畎移秧插,
底用泥涂把谷栽。
聞說君王勤露禱,
固應妖魃不能災。
六丁海面揭封回,
天上屯云撮得來。
連月不曾聽澍雨,
今年方始見轟雷。
定知水畎移秧插,
底用泥涂把谷栽。
聞說君王勤露禱,
固應妖魃不能災。
六丁神從海面揭開封閉的雨澤返回,天上聚集的烏云像是被撮聚而來。連續數月不曾聽到及時雨的聲音,今年才終于見到轟鳴的雷聲。可以確定田間水溝將開始移秧插秧,不必再在泥濘中艱難地播種稻谷。聽說君王勤于在露天祈禱降雨,因此旱魃之類的妖邪不能造成災害。
六丁:道教神名,傳說為天帝役使的陰神,主掌風雨雷電。
澍雨(shù yǔ):及時雨,甘霖。
水畎(quǎn):田間的水溝。
妖魃(bá):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
底用:何用、不用。
撮(cuō):聚集、聚攏。
此詩為和作(與史司直唱和),當創作于久旱之后降雨的時節。古代農業依賴雨水,連續數月無雨易致災荒,詩中‘連月不曾聽澍雨’反映了旱情之重;‘君王勤露禱’或指當時統治者為求雨親行祭祀,最終降雨緩解旱情,詩人因此作此詩表達欣喜與感懷。
全詩以‘喜雨’為核心,先寫降雨之因(六丁揭封、屯云聚集),再述久旱之苦與得雨之喜(連月無雨到今夏雷動),最后歸結于君王祈雨消災,層次清晰。既展現了自然變化對農耕的影響,也體現了古人‘天人感應’的觀念,是一首典型的農事題材詠雨詩。
雪山關,雪風起。十二月,斷行旅。霧為箐,冰為臺。馬毛縮,鳥鳴哀。將軍不重來,西路何時開。
老眼賢豪許未窮,乃將刀水得疲癃。挨排我直千年上,磨勵天還百煉中。今古乾坤猶茂叔,扶溝風月也純公。欲知久大無窮業,一縣經綸四海同。
石崇富貴篯鏗壽,潘岳容儀子建才。但愿東風齊著力,一時吹入我門來。
高峽方回首,豁然開楚江。平疇一痕遠,煙樹幾村藏。天闊碧云淡,舟輕白鳥翔。臨風合多思,萬里正湯湯。
志養榮三釜,閑和際五朝。典刑方物化,林薄欲魂銷。地古芙蓉冷,天寒薜荔凋。越中無那老,誰構大夫橋。
過去韶光不可看。唯將辭賦寫辛酸。茅齋剩卻窗前月,陋巷空余雨后煙。詩乍就,淚初干。東坡子由至今傳。讓他黃九秦七妒,留得千年與萬年。
笑將三應謾癡絕,老賊豩哉詐受謾。聽爾情忘恩義斷,珊瑚枝上月團團。
飛雨賤窗濕,衣寒擁敝裈。所憂唯臘近,最苦是荼渾。只有飛沙市,更無啼鳥村。兩漁相對語,舟系古槐根。
柳陰密密畫橋東,俯仰無停趁晚風。干作竿兮枝作線,隔溪疑有釣魚翁。
杞國天將壓,蒼梧云正愁。龍胡垂可挽,魚腹葬何憂。萬死丹心在,千齡王氣收。縣知精衛忿,今古不能休。七朝迷瘴霧,一昔倒狂瀾。天意竟難料,皇圖不再安。寧甘蹈東海,不忍縶南冠。自古誰無死,從容就義難。群雄紛愛死,一士獨捐生。歷數絕誰續,綱常晦復明。人皆念王蠋,天豈禍程嬰。淚眼休枯盡,他年看史評。
捍撥紫槽金襯,雙秀萼,兩回鸞。齊學漢宮妝樣,競蟬娟。三十六弦蟬鬧,小弦蜂作團。聽盡昭君幽怨,莫重彈。
先生出語已驚人,戲作梅花又逼真。眼底江山詩有助,胸中丘壑畫精神。
蘭省風流清暇多,興能一石飲無何。儀成漢署綿為蕞,馭叱吳山黛送螺。長蕩湖邊春濯柳,清風橋畔雨肥蘿。只今制作須孫叔,未得貪眠安樂窠。
自來無此畏,出郭愈多歡。不是風塵苦,焉知水石難。小床依草穩,片月到襟寒。尚得馀今日,幽情或未闌。
素鸞飛下青冥,舞衣半惹涼云碎。藍田種玉,綠房迎曉,一奩秋意。擎露盤深,憶君涼夜,暗傾鉛水。想鴛鴦、正結梨云好夢,西風冷、還驚起。應是飛瓊仙會。倚涼飆、碧簪斜墜。輕妝斗白,明珰照影,紅衣羞避。霽月三更,粉云千點,靜香十里。聽湘弦奏徹,冰綃偷剪,聚相思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