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吟橋表妹丈留別榆林士民之作未步韻
長城萬里嘆朱殷,鎖鑰北門戎馬間。
邊塞風沙通草磧,鄜延烽火徹榆關。
功高西夏思韓范,歸臥東山樂孔顏。
贏得嘉名民永戴,懔然勝國舊清班。
長城萬里嘆朱殷,鎖鑰北門戎馬間。
邊塞風沙通草磧,鄜延烽火徹榆關。
功高西夏思韓范,歸臥東山樂孔顏。
贏得嘉名民永戴,懔然勝國舊清班。
萬里長城感嘆著斑斑血跡,北方門戶的要地曾是兵馬馳騁之所。邊塞的風沙通向草灘荒漠,鄜延的烽火直抵榆林雄關。功績堪比西夏時期的韓琦、范仲淹,退隱東山如孔子、顏回般安貧樂道。贏得美好聲譽被百姓永遠愛戴,威嚴之姿仿佛前朝清貴的官員。
朱殷(zhū yān):赤黑色,指凝血的顏色,此處形容長城上的斑斑血跡。
鎖鑰北門:比喻榆林為北方的戰略要地,如門戶的鎖和鑰匙般重要。
草磧(qì):沙漠中的草地,磧指沙漠。
鄜(fū)延:指鄜州、延州(今陜西延安一帶),宋代為邊防要地。
榆關:即榆林關,位于今陜西榆林,為明代九邊重鎮之一。
韓范:北宋名將韓琦、范仲淹,二人曾共同鎮守西北,抵御西夏,功勛卓著。
歸臥東山:化用謝安“東山高臥”典故,指退隱田園。
孔顏:孔子及其弟子顏回,代指安貧樂道的賢者。
勝國:前朝,此處或指明朝;清班:清貴的官班,指高潔的官員。
此詩為作者酬和吟橋表妹丈離任榆林時所作的留別詩。吟橋或曾鎮守榆林,參與邊塞防務,功績顯著。詩中“歸臥東山”“民永戴”等句,反映其卸任退隱、深得民心的背景,創作時間或為清代中前期,與榆林作為邊防重鎮的歷史地位相關。
全詩緊扣“留別”主題,上半闋寫邊塞戰事與吟橋功績(以韓范類比),下半闋贊其退隱高潔(以孔顏自況)及民望,結構嚴謹,既顯邊塞之壯,又彰人格之美,是一首典型的酬和贈別佳作。
秋光老,悲秋未足傷懷抱。傷懷抱。百年魔舞,夜長難曉。游人盡說江南好,哀兵卻憶遼東道。遼東道。千山胡馬,一輪殘照。
山廬好,農事試秧田。群鴨暖浮紅掌逸,萬蛙爭鬧綠衣翩。車水上平阡。
山廬好,畦壟菜花肥。嫩茁茅針連茹拔,忙催布谷帶聲飛。無數綠陰齊。
山廬好,梅雨氣氤氳。蚓始出泥圈作篆,蝸能上壁寫成文。五典或三墳。
文章誤我,赤手書生無一可。我負文章,只向高城賦國殤。江山如畫,到處雄關堪駐馬。水勝山殘,任是英雄淚不乾。
山廬好,長日漸如年。采取薔薇花作露,曬將苜蓿草生煙。打麥趁晴天。
山廬好,萬木四圍遮。拂檻兩行甘露葉,當門一架紫藤花。此處是吾家。
山廬好,愛博漫輕夸。只為惜花宜剔蠹,何妨打草欲驚蛇。不許去蟠蛙。
山廬好,節物不論錢。連串櫻桃紅的的,堆盤角黍綠綿綿。真覺口流涎。
誰似伊人風韻好。能酒能詩,能蹙還能笑。可惜人生常草草。無奈流年,如水迢迢,暗里朱顏隨分老。記著他時把我惱。我比他癡,他比吾年少。最是那回忘不了。窄窄弓腰,已上高樓,還把柔眸樓下掃。
山廬好,佳果種成行。紫蒂滿筐梅杏熟,金丸萬顆枇杷黃。童稚喜尤狂。
盡日春風卷畫簾,天涯人老落花天。只因寄骨同寒燕,未可將身比病蟬。多少事,費纏綿。酒邊倦緒似中年。如何絲竹摒除盡,尚有心頭一縷弦。
山廬好,玩笑手蒲葵。土垤時鳴長頸鸛,玻缸曾蓄綠毛龜。亦足恣談麾。
只為歸期未可期,還將閑事寫無題。九州慣鑄人間錯,一縷難抽繭底絲。臨斷岸,裊空枝。送春風雨皺春池。從今幾度芳菲歇,游子天涯始得歸。
山廬好,緩步向前津。桑葚摘來甜似蜜,柳棉飛去覆如茵。濃綠戲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