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答張說扈從南出雀鼠谷
省俗恩將遍,巡方路稍回。
寒隨汾谷盡,春逐晉郊來。
云騎傳行漏,煙旄引從臺。
惠風初應律,和氣正調梅。
雅頌通宸詠,天文接曙臺。
灞陵桃李色,應待日華開。
省俗恩將遍,巡方路稍回。
寒隨汾谷盡,春逐晉郊來。
云騎傳行漏,煙旄引從臺。
惠風初應律,和氣正調梅。
雅頌通宸詠,天文接曙臺。
灞陵桃李色,應待日華開。
皇帝省察民俗的恩澤即將遍及四方,巡視地方的行程也漸漸折返。寒冷隨著汾河谷地的延伸而消散,春天正追逐著來到晉地郊野。如云的騎兵傳遞著計時的更漏聲,如煙的旗幟引領著侍從的高臺。和暖的春風剛剛應和著節令,祥和的氣氛正適合調和梅羹。典雅的頌歌與皇帝的吟詠相通,天象與清晨的樓臺相接。灞陵的桃李花色,應該正等待著陽光照耀而盛開。
省俗:視察民間風俗。
巡方:巡視地方。
汾谷:汾河谷地。
晉郊:晉地的郊野。
云騎:形容騎兵眾多如云朵。行漏:古代計時的器具。
煙旄:指旗幟。從臺:侍從的高臺。
惠風:和風。應律:應和節令。
調梅:調和梅羹,比喻宰相處理政務。
宸詠:皇帝的吟詠。
天文:指天象。曙臺:清晨的樓臺。
灞陵:地名。
此詩是詩人奉皇帝之命而作,應是皇帝巡視地方后返程途中所作。當時皇帝出行省察民俗,展現出皇家威嚴,詩人為了迎合皇帝心意,創作此詩進行歌頌。
這首詩是典型的應制詩,主旨是歌頌皇帝巡視地方的功績和恩澤。其特點是語言華麗、對仗工整,體現了當時宮廷詩歌的風格。在文學史上,應制詩多為歌功頌德之作,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
薄暮桑乾大獵還,紛紛雨雪暗關山。天寒不惜貂裘典,一醉春光上玉顏。
祖父安邊世業雄,丹心耿耿貫長虹。霜蹄暫蹶寧為失,藻鑒常懸有至公。鯉化好隨三月浪,鵬摶應趁九霄風。知君素蘊孫吳略,躍馬期收奏捷功。
齋中寒日影瓏蔥,齋外參天十八公。二十四州民樂否,莫教一物怨途窮。
從來老子興不淺,未怕霜鬢渾欲斑。安得希有大勇健,盡尋南徐江上山。
一雨經旬日,閉門誰與同。人從煙暝出,心付水云空。歷歷江山外,濛濛天地中。放歌殊未已,學得古人窮。
萬里長江,天與限、東南吳楚。何人者,提英□□,指鞭欲渡。孟德舳艫煙赤壁,佛貍心膽寒瓜步。問波濤、說盡幾英雄,今猶古。中原地,紛。
長安逢少年,意氣何昂昂。鳴鞭六陵坂,先驅勢正強。戒途列萬騎,一一羽林郎。鐃吹動地來,颯沓若云翔。面前五花驄,寶縶金絲韁。腰間雙龍劍,吳鉤飾英璜。弄兒十四五,藉綺凝素光。行行且游獵,游獵及上陽。張弧向大漠,忽墜雙飛鸧。持歸平樂宴,象筵歡未央。借問此何誰,云是漢金張。六年起卒伍,一日傾侯王。文人天帝子,出入乘金閶。揚聲重綸綍,流燄爍朝堂。逆鱗不可嬰,太阿手所將。乃知朱門貴,溢恩胡可量。
隋家崇佛事,壯觀逾南朝。峨峨崒堵波,千載峙煙霄。當時諸巧工,變相窮摹描。藝能絕薪燄,名氏隨風飄。徒令海西客,贊嘆不敢驕。何獨一元琳,巨象存山椒。瞻拜渾忘疲,涼月升松標。
青山江上起,江深欲無路。微茫島嶼間,亦有人家住。日夕西風來,亂捲庭前樹。江水皆起立,溪云不能駐。小橋架空鑿,盡日無人度。惟有江上山,萬古吹不去。
山居何所有,檐竇過晴云。靈物尋常見,塵囂絕不聞。花關蜂作陣,松徑鹿成群。莫怪尋幽約,長來避俗紛。
重過西湖訪故宮,還思往事恨無窮。長城自壞封疆蹙,重鎮輕捐堡障空。目斷寒潮孤落日,愁看秀麥幾生風。時危英杰猶難濟,況任奸回托幼沖。
驚起重淵深睡魂,鈞天廣樂與誰論。人寰立極八纮定,道紀垂云十架存。嘉木葳蕤信能托,光城煥赫獨為尊。葡萄血胤分明在,萬里星沙繞岳坤。
蒼莽晝難分,崎嵚自昔聞。巖居低附谷,磴道直披云。馬踏經寒雪,雅翻未夕曛。西夷通蜀路,因詫長卿文。
賓筵弁側半傀俄,猶戴烏紗檢白波。不為一官能戀戀,少年辛苦讀書多。
錢起名儒術,兼為醫者師。論心或不愧,緣病得相知。乘遽君何往,飛觴醉不辭。莫言離別易,看取鬢邊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