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十首 其一
即此見聞非見聞
更無聲色可呈君
個中若了全無事
體用何妨分不分
即此見聞非見聞
更無聲色可呈君
個中若了全無事
體用何妨分不分
當下的見聞并非真實的見聞,更沒有其他聲色可以呈現給您。若能明了其中真諦便全然無事,本體與作用又何必區分或不區分呢?
見聞:感官覺知的現象,此處指對表象的執著認知。
聲色:外界的物質形態與聲音,佛教中指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代表外境。
個中:指禪法的核心、實相之境。
了:明了、領悟,指破除執著后的徹悟。
體用:佛教術語,“體”指本體、本質;“用”指作用、現象,二者是一體兩面的關系。
此偈應為禪宗僧人開示弟子所作,約出自宋代(“偈十首”常見于宋僧語錄)。禪宗強調“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此類偈頌用于破除學人對見聞聲色的執著,引導其直接體認本心實相,創作時或為回應弟子對現象與本質關系的困惑。
主旨為破除對見聞聲色的執著,闡明體用不二的禪理。語言簡練,以哲學思辨傳達禪法核心,體現禪宗直指人心、不涉玄奧的教學特點。
坡頭車敗雀啄粟,桑下餉來烏攫肉。
乘時投隙自謂才,茍得未必為汝福。
忍饑蓬蒿固亦難,要是少遠彈射辱。
老農輟耒為汝悲,豈信江湖有鴻鵠。
筍輿伊軋暮山昏,水敗陂塘路僅存。
出谷鐘聲知過寺,隔林人語喜逢村。
廟壖荒寂新犁地,堤草凄迷舊燒痕。
兒子念翁霜露冷,遙持炬火出柴門。
云昏失南山,雷過撼北戶。
天其哀此民,畀以三日雨。
未言高下足,十已得四五。
雨勢殊未已,喜色徧農圃。
稽手謁龍公,愿言終有秋。
民饑不敢辭,懼貽明主憂。
輕堅蘆竹杖,入用自龜堂。
挺節冰霜后,論交歲月長。
心空無寵辱,時異有行藏。
老病登臨少,何妨日倚床。
茅舍蘆藩枕小灘,蕭森那復畏炎官。
醉床酒解香初過,懶架書橫夢未殘。
饞愛流匙菰米滑,渴便滿杓粟漿酸。
兒孫幸有團欒樂,未覺浮生一笑難。
畫橈艇子短馿秋,野店山郵每小留。
瓜蔓水生初抹岸,梅黃雨細欲遮樓。
遼東邂逅從歸鶴,海上逢迎得狎鷗。
豈是人間偏好異,暮年難復作沉浮。
歸耕無袯襫,出戰無兜鍪。
已失西疇春,空懷北平秋。
提攜一束書,蹭蹬至白頭。
鬴中有轑飯,一飽吾何求。
春意侵寒律,川云結夕陰。
閑人了無事,鄰叟偶相尋。
廢沼萍黏塊,孤村雀滿林。
世間真夢耳,何物可關心。
身如魚鳥出池籠,常在陂湖草莽中。
簫鼓相聞村社密,桑麻無際歲時豐。
市墟買酒何人識,僧合煎茶欠客同。
久欲瀟湘寄清嘯,它年一棹莫匆匆。
蒲葦蕭蕭晚,楸梧肅肅陰。
山童驚大鼾,林鳥伴微吟。
蠻硯深潴墨,吳箋熟搗碪。
新詩與醉帖,自笑尚童心。
晨起開門雪滿簪,東崗一徑得幽尋。
斷云殘雨歲華晚,丹實碧花秋意深。
林下已悲身老病,人間猶與俗浮沉。
床頭小甕今朝熟,又喚鄰翁共淺斟。
人生百憂坐一官,況與群飛接羽翰。
兩具吳牛給耕足,三間茅屋著身寬。
焄蒿凄愴會不免,簡儉寂默差可安。
康莊坦坦不整駕,可憐平地生濤瀾。
老人常獨處,一笑比河清。
終日無來客,三年不入城。
高眠聽酒滴,危坐對云生。
矯首羲皇世,吾其享大羹。
八十仍逾四,遲留未告行。
筮言災退散,醫賀脈和平。
耕牧猶能力,癡頑每自驚。
所嗟經學廢,心愧濟南生。
幾年羸疾臥家山,牧豎樵夫日往還。
至論本求編簡上,忠言乃在里閭間。
私憂驕虜心常折,念報明時涕每潸。
寸祿不沾能及此,細聽只益厚吾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