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晦日同匡云上人作送春詩四首 其三
香國闌珊可奈何,
留僧擊缽且高歌。
閑心暗結連綿雨,
往事空隨浩蕩波。
悵望東君同過客,
誰回西日更揮戈?
憑欄細向花神語,
好解紅綃贈芰荷。
香國闌珊可奈何,
留僧擊缽且高歌。
閑心暗結連綿雨,
往事空隨浩蕩波。
悵望東君同過客,
誰回西日更揮戈?
憑欄細向花神語,
好解紅綃贈芰荷。
花香彌漫的春景已漸衰殘,能有什么辦法呢?留住僧人敲擊缽盂,暫且高聲歌唱。閑適的心情暗如連綿不斷的雨絲,過往的事情已隨浩蕩的波浪消逝。悵然望著春神東君,如同匆匆過客,誰能像魯陽公那樣揮戈讓太陽返回?倚著欄桿細細對花神訴說,請解下紅色絲綢贈給水中的芰荷。
香國:指春天百花盛開、香氣濃郁的景象。
闌珊:衰落、將盡。
擊缽:僧人敲擊缽盂,通常用于誦經或伴奏。
東君:古代神話中的春神,司掌春天。
回西日更揮戈:典出《淮南子·覽冥訓》,魯陽公與韓構難,戰酣日暮,援戈而揮之,日為之反三舍。此處指挽留時光。
紅綃:紅色的絲綢,這里指春天的花卉。
芰荷:指菱葉與荷葉,代指夏季的水生植物。
此詩為三月晦日(暮春最后一日)作者與匡云上人(僧人)同作送春詩四首中的第三首。創作于暮春時節,作者面對春光將盡的景象,與友人共游唱和,借送春抒發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全詩以暮春為背景,通過描繪留僧高歌、悵望春神、寄語花神等場景,表達對春光流逝的悵惘與挽留之意。借景抒情與用典結合,語言含蓄,情感細膩,是典型的暮春抒懷之作。
野王讀書處,一曲鎖風煙。客記蕭梁日,僧談石晉年。黃金曾布地,滄海復成田。遺構丹青落,回頭一惘然。
綰蛇縈蚓應無用,拘虎囚螭儻有馀。付與劉侯堪把筆,尊師不解世間書。
迎春新燕尾纖纖,拂柳穿花掠翠檐。問道蕊宮三十六,美人爭為卷珠簾。
有腳□□□□□,開元人物曉天星。滿頤雪刺歸何處,坐看秋風入禁庭。
時來千里慰衰遲,洗眼燈前手自披。遺愛曾聞隨處有,古音休嘆少人知。明時失士良為恥,壯歲還山恐未宜。正是圣君求治日,滄江誰許釣綸垂。
荷衣草屩竹筇輕,路入丹山謁上清。不是離家無別恨,出門先斷世間情。
龍虎山河御氣通,遙瞻帝闕五云中。英雄盡入江東籍,將帥多收薊北功。禮樂日躋三代盛,梯航歲貢萬方同。都將盛德熙文治,殊俗全還太古風。
陶人妙合陰陽機,凍壺頃刻回芳菲。盈盈綠房綴冰蕊,玉蝶婀娜穿帷飛。佳人蓬鬢不下堂,手繡孤鳳橫匡床。寶刀剪繒試春色,翠袖慘澹顏無光。烏頭可白珠九曲,造物深知憐不足。故應試此一枝春,點綴扶疏驚眾目。君不聞天上瓢,髯龍平陸成波濤。又不聞壁間壺,兩曜瞬息如跳珠。《齊諧》茫昧不可詰,炯目看朱動成碧。張氏之壺如截肪,真火鍊質千年剛。枯根借潤表貞志,慎勿語怪,歸荒唐。
春三桃李帶煙濃。無意嫁東風。柔腸但解葳蕤抱,最煩惱、說與梳櫳。京華夢遙,津沽望斷,兩地記游蹤。弓腰帖地一何慵。新病酒杯空。芳容只合公同好,又誰許、閉置樊籠。傖父思維,縱黃金萬,那有惜花悰。
未到黃昏緊閉門,怒雷挾雨過前村。老夫熟睡渾不覺,風捲濤聲入夢魂。
君不見石家名園擬黃屋,蜀錦作圍金作谷。暖香烘日浮紫霄,冰紈火而鮫人綃。燕釵十二歌白苧,珊瑚玲壟綠珠舞。月榭吹笙引鳳凰,霧幄傳觴語鸚鵡。爨下蠟光宵未歇,樓上佳人碎瓊雪。空將遺恨寄丹青,留作千年覆車轍。
二十六窩猿臂上,夜晴引手酌星河。忽驚此地羊腸險,世路羊腸崄更多。
縱飲誰能問挈壺,不知門外曉星疏。綺羅勝事齊三閣,賓主談鋒敵兩都。榻畔煙花嘗嘆杜,海中童丱尚追徐。無多酌我君須聽,醉后粗狂膽滿軀。
山木秋風高,黃葉掃復墮。落日照柴荊,烹茶敲石火。
繞屋盡流水,通人無石橋。地偏冬不雪,江闊夜還潮。但喜逢迎簡,寧辭跋涉遙。叢篁與古木,風雨更蕭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