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黃士明太史遼左聞報六首己未九月 其二
夢破霜天角一聲,
起憑殘月望邊城。
徒誇門下三千客,
誰具胸中十萬兵?
地僻云深高士榻,
時危淚滿逐臣纓。
心長發短慚圖報,
匣里雙龍莫浪鳴。
夢破霜天角一聲,
起憑殘月望邊城。
徒誇門下三千客,
誰具胸中十萬兵?
地僻云深高士榻,
時危淚滿逐臣纓。
心長發短慚圖報,
匣里雙龍莫浪鳴。
寒霜覆蓋的夜晚,一聲號角將夢境打破,起身靠著殘月,望向遠方的邊城。空自夸耀門下有三千食客,可誰真正胸有指揮十萬大軍的謀略?地處僻遠、陰云籠罩的高士床榻,時局危急中貶謫之臣的冠纓已滿是淚水。心有余而力不足,慚愧難以報國,劍匣中的雙劍啊,莫要徒勞鳴響。
角:古代軍中吹奏的樂器,用于報時或發號施令。
徒誇:空自夸耀。
門下三千客:戰國時貴族廣納門客的典故,此處指朝廷養士。
十萬兵:代指軍事才能與謀略。
高士榻:用東漢陳蕃設榻待徐穉典故,指禮遇賢士之處。
逐臣:被貶謫的臣子,此指詩人自喻或同儕。
心長發短:出自《左傳》,指心有余而力不足。
雙龍:指劍,古人常以劍喻志向或才能。
此詩約作于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年),時后金崛起,遼東(遼左)戰事危急(如薩爾滸之戰后)。黃士明(或為黃克纘)作《遼左聞報》組詩,作者與之唱和,反映明末邊患下士人的憂國之思。
詩以邊地秋夜為背景,批判朝廷空養門客而無可用之才,借“逐臣”“心長發短”自陳窘境,尾句“匣劍莫鳴”更顯報國無門之痛,是明末邊患下士人焦慮的典型寫照。
三年牢落荒江路。忍明日、輒帆去。冉冉年光真暗度。
江山無助,風波有險,不是留君處。
梅花萬里傷遲暮。驛使來時望佳句。我拚歸休心已許。
短篷孤棹,綠蓑青笠,穩泛瀟湘雨。
今秋仲月逢馀閏。月姊重來風露靜。未勞玉斧整蟾宮,又見冰輪浮桂影。
尋常經歲睽佳景。閱月那知還賞詠。庾樓江闊碧天高,遙想飛觴清夜永。
坤元載物,陽樂發生。播殖資始,品匯咸亨。 列俎棋布,方壇砥平。神歆禋祀,后德惟明。
抱玉三朝楚,懷書十上秦。年年洛陽陌,花鳥弄歸人。
綠水紅橋一路青,東風將雨染初成。 隔簾弄影捎飛燕,當座吹花趁語鶯。 新月正籠陶令宅,淡煙斜拂亞夫營。 年年送別三春恨,腸斷山陽笛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