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邵康節擊壤集二十首 其十三
人情物理總分明,
七十年來老洛城。
只向窩中耽至樂,
卻於身外薄浮榮。
花紅柳綠隨時賞,
云白山青取次行。
還復振衣千仞上,
都無塵垢半星星。
人情物理總分明,
七十年來老洛城。
只向窩中耽至樂,
卻於身外薄浮榮。
花紅柳綠隨時賞,
云白山青取次行。
還復振衣千仞上,
都無塵垢半星星。
人情事理與事物規律都能明了分明,七十年來在洛陽城中漸漸老去。只在安樂窩中沉溺于至真的快樂,卻對身外的虛浮榮名看得很輕。花紅柳綠的景色隨時欣賞,云白山青的勝景隨意游賞。還能在千仞高的山巔振衣遠眺,身上沒有半分塵埃污垢。
物理:事物的規律、道理。
耽:沉溺、享受。
薄:輕視、看輕。
取次:隨意、任意。
振衣:抖衣去塵,此處指登高時整理衣裝,有超塵脫俗之意。
千仞:形容極高,古代八尺為一仞。
塵垢:塵埃污垢,喻指世俗的紛擾。
邵雍(號康節)是北宋理學家,長期隱居洛陽,自號“安樂窩”,其《擊壤集》多寫閑適自得的生活。此詩為作者閱讀其詩集后所作,反映了對邵雍超脫世俗、安于自然生活態度的理解與共鳴。
此詩通過對邵雍生活狀態的描述,贊揚其看透人情物理、輕視浮榮、安于自然的人生態度,語言質樸自然,情感真摯,展現了對閑適超脫生活的向往。
我來尋幽奇,
破屋枕木末。
向陽窗不關,
川僧補直裰。
魚檄朝來幕府傳,夕攜龍節上樓船;
元卿未許先開徑,士雅還期共著鞭。
始識山中留宰相,非關海外覓神仙。
佇看露布橫飛處,不是涼州倚柱年。
幸哉遺黎免俘虜。
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勞甘瓠脯。
何以詠思歌且舞。
湖光山色足傾城,況復芙蓉盡有情。好在月中垂兩足,風流自古得長生。
湖如西子目曾波,卻恨中流滿芰荷。一片清光風瀲滟,照人不在月明多。
峭絕崩云處,
泓澄忽此逢。
寧知一勺水,
清潤入千峰。
一竿風雨寒,
獨占嚴陵瀨。
茍非伸腳眠,
曷見光武大。
以字不成八字非,
爍迦羅眼不能窺。
一毛頭上重拈出,
忿怒那吒失卻威。
閒居獨賦,芳事易闌,忽忽早驚春晚。隔巷珍叢,誤了鈿車迎面。遲盻。恰當門、柳線舒青眼。似絆著輕飔,不把殘紅,隨霧飄散。
綠野留池館。又代謝云煙,種桃人遠。香火銷沈,冷鎖碎苔塵滿。誰遣。吊荒祠、頓覺風流斷。只剩得、花前病客,夢春明曾見。
朝來爽氣滿檀欒,坐對西山拄笏看。
玉井遠含諸壑靜,碧云晴鎖半峰寒。
殿前古柏團蒼蓋,湖上仙舟隱翠翰。
遙憶宸游當此地,百靈趨走護金鑾。
巴流百折渾東注,五兩風高逐流去。
楚云截斷相思情,極目吳山在何處。
射鴨堂深蔭楝花,掛罾湖淺多魚蝦。
紫袍金帶束高閣,翻覺少年生計差。
白龍魚服游滄海,豫且鳴弦不相待。
洪濤一誤失精靈,耐可乘空訴真宰。
海水東流渤澥深,風云漠漠杳難尋。
憑誰借與升斗水,飛上青天作帝霖。
波淼淼,月朧朧,
神巫爭賽禹王宮。
船頭水笛吹晴碧,
檣尾風燈飐夜紅。
柱杖墻陰潤,
閑尋薺菜挑。
不禁芳草外,
初日下梅梢。
金殿彤樓白玉臺,芳春風日暖初回。
千官簇擁雕盤細,萬國趨陪綵仗開。
黃道正中當御座,碧空遙映入仙杯。
兩階拜舞俱沾醉,已有歡聲動蟄雷。
黃金笑酌成佳話,流播君家太白詩。別有芳情消不得,夕陽荒徑立多時。
靈均當日賦餐英,潦倒秋懷不自明。郢曲新翻歌白雪,多應輸與玉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