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宗皇帝挽詞 其三
在隱推龍德,
重明協帝華。
蓼蕭均澤及,
四海詟威加。
就日心方切,
騰天馭已賒。
攀髯不可跂,
淚目送云霞。
在隱推龍德,
重明協帝華。
蓼蕭均澤及,
四海詟威加。
就日心方切,
騰天馭已賒。
攀髯不可跂,
淚目送云霞。
先帝未顯時便有龍德之姿,雙重圣明協和帝王光華。皇恩如《蓼蕭》所述普施天下,四海因天威而敬畏順服。臣民仰望圣主之心正殷切,帝王卻已乘龍升仙而去。欲攀龍須莫及,只能含淚目送云霞。
龍德:帝王的美德,出自《周易》'龍德而隱者也'。
重明:指帝王雙重圣明(或指英宗與先帝傳承),《易·離》'重明以麗乎正'。
蓼蕭:《詩經·小雅》篇名,原喻露水潤草木,此處指皇恩遍施。
詟(zhé):恐懼,此處指四海因天威而順服。
就日:《史記》載'若葵藿之傾葉,太陽雖不為之回光,然終向之者',喻臣民仰慕帝王。
騰天馭:帝王乘龍升天,指去世。
攀髯:典出《史記·封禪書》,黃帝乘龍升天時,群臣攀龍須不及而墜,后為帝王崩逝的代稱。
跂(qǐ):踮腳,此處指無法企及。
此詩為宋英宗趙曙(1063-1067年在位)去世后所作挽詞。英宗在位期間調和帝后矛盾、啟用賢臣,雖在位僅四年,仍被視為守成之君。挽詞多作于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崩后,臣僚以此表達對帝王的追思與哀悼。
全詩以'頌德-悼逝'為脈絡,前半贊英宗隱德、治世之功,后半痛其驟逝、臣民難舍,既符合挽詞'稱美'傳統,又深含哀情,是宋代帝王挽詩中'哀榮并重'的典型。
潁人間欲問郴人,衛颯如何似寇恂。只恐當時遮道者,不應皆是惜留人。
胡邊胡雁又南飛,一別幾時回?殘黃已染庭前樹,不知處、孤鳥還啼。階上秋風漸著,輕寒浸透人衣。平常不為落紅悲,霜鬢為人衰。伊人入夢總依稀,醒還是、一月斜西。我有冰心如月,何時得照娥眉。
漫漫平沙走白虹,瑤臺失手玉杯空。晴天搖動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
客里多春思,無心對玉觴。鶯知何處好,花只故園香。角枕無端別,瑤琴不忍張。無人買辭賦,取酒與卿嘗。
入山佳趣已成無,何事猶馳門外車。書里一丁總憂患,人間六甲有孤虛。
二卉真香豈復加,便宜編譜入?誇。留殘一點薔薇水,幻出諸天薝卜花。佩帶正垂金鈿小,薰爐孤起翠云斜。金籠甲帳豪華事,慚愧桑樞甕牖家。
別來惆悵欲沾衣,望入遙天碧四垂。醉夢支離鶯喚后,遠書珍重雁回時。耽吟杜老真成癖,斷飲吳公未是癡。想到浙西尋舊隱,湖山無處不清奇。
水岸春風動綵旄,煙郊柳色映朱袍。股肱暫借淮揚出,刀犢懸知渤海勞。列戍軍屯憂戰餉,三吳民力困征漕。時艱合展平生許,肯使煙塵暗呂刀。
天帝一震怒,貳負縛暝間。石室梏兩足,仰無日月攀。我稽潯陽囚,迢迢如玉關。妻女阻會面,何時復生還。衛水東北流,日夜恣漰濞。如何來枕上,化作萬行淚。申包哭秦庭,七夜救楚地。掩面今三年,猶為蒿里質。天命安可知,長吟慰憔悴。
初破桃花浪,遙過杜若洲。禹功今尚在,江水正東流。浩蕩蓬瀛路,追隨李郭舟。壯心何處極,聊此付春游。
抱病苦幽憂,都城困倦游。身拋禿翁版,言入稗家流。世路風波惡,天涯日月遒。危心正無泊,持底喻窮愁。公宇靜寥寥,居然俗意銷。屐閒誰記齒,帶適自忘腰。畝首秋殘穫,城西日暮樵。比來行樂熟,隨意度溪橋。
山城一月緒如絲,杯酒臨行強共持。卻指林中霜葉別,相逢應在著花時。
陽回天上逢長至,福錫人間慶大來。早歲江湖供浪跡,比年龜鶴引霞杯。兩方棣萼恩光接,三壽岡陵燕喜開。白岳黃山多勝概,任攜仙侶紫云隈。
濕翠映繁紅,東園起暖風。春光何處是,都在鳥聲中。
玉箸雙垂薄袖寒,十離詩就背人看。閑愁贏得許多般。月轉空階天欲曙,香縈倦枕夢初闌。相思一夜小梅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