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積雨潦大漲有司供億紛然民甚苦之
連月不一雨,一雨便連月。
浲水沒田廬,郊原盡魚鱉。
干戈苦相尋,徵求貧徹骨。
萬口日嗷嗷,鮒魚藏涸轍。
西江千里遙,斗水安能活。
吁嗟行路人,相盻如胡越。
時事轉多艱,念之中腸熱。
天高視聽卑,耳目何遼絕。
誰為萬言書,繪圖上天闕。
世運茍太平,甘齧山中雪。
連月不一雨,一雨便連月。
浲水沒田廬,郊原盡魚鱉。
干戈苦相尋,徵求貧徹骨。
萬口日嗷嗷,鮒魚藏涸轍。
西江千里遙,斗水安能活。
吁嗟行路人,相盻如胡越。
時事轉多艱,念之中腸熱。
天高視聽卑,耳目何遼絕。
誰為萬言書,繪圖上天闕。
世運茍太平,甘齧山中雪。
連續幾個月沒有下一場雨,一下雨就持續整月不停。洪水淹沒了農田和房屋,郊外平原全成了魚鱉的世界。戰亂之苦不斷交替,橫征暴斂讓百姓貧困到骨子里。千萬人每日饑腸轆轆,如同被困在干涸車轍里的小魚。西江雖有千里之遙,一斗水又怎能救活它們?可嘆路上的行人,彼此相望卻像胡越兩地般疏遠。時事變得更加艱難,想起這些我內心灼熱。上天雖高卻能察視下界,為何耳目如此遼遠隔絕?誰能寫下萬言書,繪制災情圖呈給朝廷?若能迎來太平世道,我甘心在山中啃食積雪。
浲(féng)水:大水,洪水。
干戈:古代兵器,代指戰爭。
徵求:征收賦稅,此處指苛捐雜稅。
嗷嗷:形容饑餓時的哀號聲。
鮒魚藏涸轍:用《莊子·外物》“涸轍之鮒”典故,比喻處于困境亟待救助的百姓。
胡越:胡在北方,越在南方,代指相距遙遠、關系疏遠。
視聽卑:《史記·宋微子世家》“天高聽卑”,指上天雖高卻能察視下界。
天闕:指帝王的宮闕,代指朝廷。
齧(niè):咬,此處指忍受清苦。
此詩當作于作者身處端州(今廣東肇慶)時,當地遭遇連續暴雨,洪水泛濫成災,官府因應對災情而橫征暴斂,百姓苦不堪言。詩人目睹此景,結合當時戰亂頻仍的社會背景,寫下這首反映民生疾苦的詩作。
全詩緊扣“積雨成災”與“民生困苦”主線,通過描繪洪水肆虐、戰亂苛稅等場景,深刻揭露社會矛盾,體現了詩人對百姓的深切同情與對太平盛世的向往,是一首具有強烈現實主義色彩的憂民之作。
江縣紅梅放,雪中先滿春。杏園消息近,為報探花人。
圣主胸襟包率土,天錫園池乃如許。坐觀塊石與根莖,無乃卑凡不足數。
青鸞飛去夜堂寒,身后身前萬慮殫。失口有時談舊事,傷心何日到新安。短床衾枕如相念,破釜糟糠不可餐。莫羨上林花卉好,一春風雨坐凋殘。
玉樹瓊林一夜榮,誤將春色惱芳情??栈òl艷無真實,凍樹飄綿不老成。徒使醉翁增酒價,且尋吟社定詩盟。劉叉去后無佳句,羞睹寒光伴月清。
野棠花落鶯聲悄,匆匆好春馀幾。拄壁殘幢,眠苔斷碣,消盡年光如水。虛廊徙倚。問紫陌春游,錦韉來未。塵幔無聲,素盤殘蠟自垂淚?;耐チd又起。大堤萬千縷,陳夢難系。舞鏡鸞驕,循檐鵲喜。重展遠山新翠。閒愁漫理。又隔院昏鴉,喚人歸矣。悵望平林,斷霞呈晚霽。
春小小,春小小,梅見著些些。未必神仙無白發,依然林下有黃花。潭影浸流霞。冬十十,冬十十,亥字雁斜斜。不用瑤池偷碧實,不須句漏博丹砂。陰德遍人家。
日色才臨仙掌動,王城曉日窺丹鳳。笑問客從何處來,詞人解撰河清頌。
白云幽石古,青壁瀑湍鳴。空翠侵衣濕,山花照眼明。啼鶯寒谷靜,落絮晚風輕。何處彌征蓋,松門一慰情。
吾聞古神仙,不與凡人同。或游昆崙西,或寓蓬萊東。汗漫不計日,往還長御風。九節長巖下,三花開洞中。恨乏雙羽翼,無由得相從。不如師圣賢,實德存吾躬。
國手功名滿世間,幾多奇思上眉端。人心險處千機變,局面危時一著安。陳入烏江迷項羽,勢窮赤壁走曹瞞。近來黑白無分曉,輸與樵翁冷眼看。
野人結屋臨溪上,溪上白云生疊嶂。城中車馬自紛紜,朝聽樵歌暮漁唱。云林叆叇春日低,小橋流水行人稀。桃花落盡春何處?風雨滿山啼竹雞。
造化拾無遺,唯應杜甫詩。豈非玄域橐,奪得古人旗。日月精華薄,山川氣概卑。古今吟不盡,惆悵不同時。甫也道亦喪,孤身出蜀城。彩毫終不撅,白雪更能輕。命薄相如命,名齊李白名。不知耒陽令,何以葬先生。
萬法皆應舍,何論泡影身。豈因禪定力,久已渡迷津。
三月和風塞太空,天涯海角競青紅。不知花卉何遠近,六合內外俱春容。
為愛新梢綠,呼童竟護持。他時霜雪操,總是出墻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