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永年大參致仕十首 其八
梁苑登科二十年,
乘驄頻與歲時遷。
忽逢先達青云上,
已是門生白發前。
盛世澄清慚我劣,
明時歸老羨公賢。
追隨冠蓋城西別,
心逐行舟入楚天。
梁苑登科二十年,
乘驄頻與歲時遷。
忽逢先達青云上,
已是門生白發前。
盛世澄清慚我劣,
明時歸老羨公賢。
追隨冠蓋城西別,
心逐行舟入楚天。
在梁苑科舉中第已有二十年,乘坐青驄馬頻仍,歲月隨之一同變遷。忽然得見前輩已身處青云高位,而我作為門生卻已白發蒼蒼立在跟前。盛世中澄清吏治我自愧才劣,圣明時代歸老田園真羨慕您的賢德。追隨著官員的車駕在城西告別,我的心隨著您的行舟直入楚天。
梁苑:漢代梁孝王所建園林,此處代指科舉場所。
乘驄:漢代御史乘驄馬,后以“乘驄”代指官員仕途。
先達:指前輩顯達之人,此指李永年。
門生:此處為作者自謙,指后輩或受教者。
澄清:指澄清吏治,整頓官場。
冠蓋:官員的冠服與車蓋,代指送別的官員。
楚天:指今湖北、湖南一帶,古屬楚國,此指李永年歸處。
此詩為作者送別致仕(退休)的李永年大參而作。明代官員致仕時,同僚常以詩文贈別。詩中“二十年”“乘驄”等語,反映二人有長期同僚之誼;“歸老羨公賢”則點明李永年因賢德退隱,創作背景當為其退休之際,于城西送別時所作。
全詩緊扣“送別致仕”主題,先憶科舉舊誼與仕途變遷,再對比賢能退隱與自身不足,末寫送別場景與心隨舟去的牽掛。主旨清晰,情感真摯,展現了明代官員交游中重情誼、尚賢德的風氣。
云娥酷似董嬌饒,每到春來恨未銷。 誰道蓬山天樣遠,畫闌咫尺是紅橋。
桂殿焚香酒半醒,露華如水點銀屏。 含情欲訴心中事,羞見牽牛織女星。
一南一北似飄蓬, 妾意君心恨不同。 他日歸來亦無益, 夜臺應少系書鴻。
梨花寂寂斗嬋娟,銀漢斜臨繡戶前。 自愛焚香消永夜,從來無事訴青天。
草香花暖醉春風,郎去西湖妾向東。 斜倚石欄頻悵望,月明孤影笑飛鴻。
芙容作帳錦重重,比翼和鳴玉漏中。 共道瑤池春似海,月明飛下一雙鴻。
雨晴禁署絕纖塵,讌會名賢四海聞。 供職盡居清顯地,崇儒同感圣明君。 翩然飛白璇題字,煥若丹青翠琰文。 梓澤笙歌誠外物,蘭亭詩酒不同群。 少年已作瀛洲老,他日終棲太華云。 莫怪坐間全不飲,心中和氣自醺醺。
春風二月半,桃華紅爛漫。 靈云到處逢,衲僧著眼看。 看,看, 短棹孤舟,誰居彼岸。
風云會合又相期,覿面難明第一機。 霹靂一聲天地迥,西河師子卻生兒。
仰之彌高,鑽之彌固。 昭昭明明,如藤倚樹。 大笑呵呵跨白牛,碧云繚繞無尋處。
悵望秋云還似舊。黃菊依然清瘦。悶折亭前柳。傷心淚濕羅衫袖。
記得高堂同載酒。極目湖山明秀。往事難回首。新愁舊恨空消受。
舞衫歌袖奏紅紗,一朵春云帶晚霞。 盡日無人見纖手,小屏斜倚笑簪花。
鑿開混沌,見錢塘南控、長江凝碧。今古詞人圖此景,誰解推原端的。歲去年來,日庚月申,因甚無差忒。如今說破,要知天地來歷。 道散有一強名,五行顛倒,互列乾坤歷。坎水逆流朝丙戶,隨月盈虧消息。氣到中秋,金能生水,倍涌千重雪。神仙妙用,與潮沒個差別。賦此酹江月詞,默合周天之數,故錄潮候於右,以示同志。
殘書遍閱就窗明,少暢閑情賴鳥聲。 斷送春歸花事了,一番細雨綠陰成。
風動飛霙迎曉霽。銀海光浮,宴啟群仙會。騎省流芳誰可繼。尊前看取連枝貴。 華發衰翁羞晚歲。未報皇恩,尚忝專城寄。酒入愁腸應易醉。已拚一醉酬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