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道歌 其二六四
誰見螳螂能拒轍
螢蟲七夕吞明月
織女心寬不作聲
牽牛一棒和空折
誰見螳螂能拒轍
螢蟲七夕吞明月
織女心寬不作聲
牽牛一棒和空折
誰曾見過螳螂能夠阻擋車輪?螢火蟲在七夕之夜竟想吞食明月。織女心胸寬廣默不作聲,牽牛星持棒卻只能徒勞折斷。
螳螂能拒轍:化用“螳臂當車”典故,出自《莊子·人間世》,原指螳螂舉臂欲阻車輪,比喻不自量力。
螢蟲七夕吞明月:螢火蟲在七夕夜試圖吞食明月,極言其不自量力;七夕為農歷七月初七,與牛郎織女傳說相關。
織女:神話中編織云霞的仙女,與牽牛(牛郎)為夫婦,被銀河分隔,常作為堅貞情感的象征。
和空折:“和”意為連帶、一起;“空折”指徒勞折斷,形容行動無意義。
《證道歌》多為禪宗闡述修行境界的韻文,此首或作于唐宋時期。詩人借日常與神話意象,以通俗語言揭示“執著皆虛妄”的佛理,引導修行者放下妄想、體悟本真。
詩以“螳螂拒轍”“螢蟲吞月”等荒誕意象,諷刺不自量力的執著;借織女、牽牛的神話形象,暗示放下妄想、順應自然的禪理。語言通俗,善用典故與夸張,體現禪宗偈頌“直指人心”的特點。
一餉凝情無語。手捻梅花何處。倚竹不勝愁,暗想江頭歸路。東去。東去。短艇淡煙疏雨。
來匆匆。去匆匆。短夢無憑春又空。難隨郎馬蹤。 山重重。水重重。飛絮流云西復東。音書何處通。
休惜余春,試來把酒留春住。問春無語。簾卷西山雨。 一掬愁心,強欲登高賦。山無數。煙波無數。不放春歸去。
飛霞半縷。收盡一天風和雨。可惜黃昏。殘角疏鐘要斷魂。 雙魚傳信。只道橫塘消息近。心事悠悠。同向春風各自愁。
春風依舊,著意隋堤柳。搓得鵝兒黃欲就,天氣清明時候。 去年紫陌青門,今宵雨魄云魂。斷送一生憔悴,只消幾個黃昏?
亢龍賓天群龍戰,潛龍躍出飛龍現。 白衣蒼狗等浮云,處處從龍作宮殿。 東南半壁燕處堂,正統未亡垂一線。 百日朝廷沸似湯,十郡山河去如電。 高帝子孫隆準公,身殉社稷無牽戀。 粵秀峰頭望帝魂,直與煤山相后先。 當時藁葬漢臺東,三尺荒陵枕郊甸。 四墳角立不知名,云是諸王殉國彥。 左瞻右顧冢壘壘,萬古一丘無貴賤。 年年風雨暗清明,陌上行人淚如濺。 尋思往事問重泉,笑折山花當九獻。 悵望鐘山春草深,誰人更與除壇墠!
欲減羅衣寒未去,不卷珠簾,人在深深處。紅杏枝頭花幾許?啼痕止恨清明雨。 盡日沉煙香一縷,宿酒醒遲,惱破春情緒。飛燕又將歸信誤,小屏風上西江路。
梅花亂落雪紛紛,兩袖東風酒半醺。 春月滿堂歌舞散,高情渾欲夢梨云。
卷絮風頭寒欲盡。墜粉飄紅,日日香成陣。新酒又添殘酒困。今春不減前春恨。 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惱亂橫波秋一寸。斜陽只與黃昏近。(橫波秋 一作:層波橫)
春風試手先梅蕊,頩姿冷艷明沙水。不受眾芳知,端須月與期。 清香閑自遠,先向釵頭見。雪后燕瑤池,人間第一枝。
水滿池塘花滿枝,亂香深里語黃鸝。東風輕軟弄簾幃。 日正長時春夢短,燕交飛處柳煙低。玉窗紅子斗棋時。
樓上縈簾弱絮,墻頭礙月低花。年年春事關心事,腸斷欲棲鴉。 舞鏡鸞衾翠減,啼珠鳳蠟紅斜。重門不鎖相思夢,隨意繞天涯。
大樂和暢,殷薦明神。一降通感,八變必臻。 有求斯應,無德不親。降靈醉止,休征萬人。
執簡焚香入廟門,武侯神象儼如存。因機定蜀延衰漢, 以計連吳振弱孫。欲盡智能傾僭盜,善持忠節轉庸昏。 宣王請戰貽巾幗,始見才吞亦氣吞。
少年慕時彥,小悟文多變。木鐸比群英,八方流德聲。 雷陳美交契,雨雪音塵繼。恩顧各飛翔,因詩睹瑰麗。 傅野絕遺賢,人希有盛遷。早欽風與雅,日詠贈酬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