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劉學諭玗 其四
學富猶無已,
才雄非自成。
誨人真不倦,
接物有馀情。
僅有摳衣便,
俄驚逝水傾。
丹旌嗟莫挽,
忍聽薤歌聲。
學富猶無已,
才雄非自成。
誨人真不倦,
接物有馀情。
僅有摳衣便,
俄驚逝水傾。
丹旌嗟莫挽,
忍聽薤歌聲。
學問淵博卻仍不滿足,才華卓越并非天生。教導他人真正不知疲倦,待人接物充滿深情。剛有機會親近受教,突然驚聞如逝水般逝去。哀悼的旗幟無法挽留,怎忍聽聞送葬的挽歌。
學富:學問豐富。無已:不止,不滿足。
才雄:才華出眾。非自成:并非天生,強調后天積累。
誨人不倦:出自《論語·述而》,指教導他人不知疲倦。
接物:與人交往。有馀情:充滿深情。
摳衣:提起衣服下擺,以示恭敬,此處指親近受教的機會。
俄:突然。逝水傾:比喻生命如流水般逝去。
丹旌:喪禮中用于指引靈柩的紅色旗幟。
薤(xiè)歌:即《薤露》,古代流行的挽歌,此處代指送葬的哀歌。
此詩為悼念劉學諭玗而作。劉學諭或為學官(學諭),生前以淵博學識、誨人不倦的師德及寬厚品格著稱。詩人與逝者有過短暫親近受教的緣分,聞其驟逝后,作此詩表達追思與哀悼。
全詩緊扣‘挽’字,先贊逝者才德之盛,再嘆相交之短、驟逝之痛,最后以‘丹旌’‘薤歌’收束哀情,既展現逝者風范,又傳遞深切哀思,是典型的挽詩佳作。
幾年中國游方遍,看水看山念念非。海眼枯時千劫壞,日頭出處一僧歸。黃梅雨打袈裟濕,白蜃云隨錫杖飛。富士巖前留語在,庭松新長舊禪扉。
蕭瑟寒風萬里程,問衣還苦別離情。藜燈自是家聲舊,璧水如同宦況清。雪滿新豐催去馬,花明帝里喜遷鶯。從容匕箸加餐飯,幾度臨風念遠行。
要識簪纓盡寵嘉,莫將紈綺事豪華。百年留取丹心在,信是忠臣出將家。
橘井云山北,茅齋澗水西。聽猿秋樹近,捫虱夕陽低。樵子知愚谷,田翁伴醉泥。興來時得句,自向竹間題。
比玉比冰俱未切,恰是紅兒兼比雪。東君主掌不堅牢,也作堪憐也堪折。
燕入雨侵簾,鷗棲月近檐。白紆三泖曲,青隱九峰尖。夏簟風漪展,春醪雪乳拈。元龍憐遠客,高臥想無嫌。
柳漸成陰萬縷斜,無腰柔弱弄韶華。一庭春色無人管,檐雨聲中飛盡花。
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與子結綢繆,丹心此何有。
一枝吾在把,不必向籬東。秋色近相媚,寒香夜可終。酒來疑泛白,燭滅似愁紅。好為攜懷袖,玄霜下遠空。
華陽洞里羅浮仙,袖攜冰雪梅花篇。玉堂道士字一尺,紫清老人詩四聯。夫何題詠到疏懶,日短天寒歲云晚。獨憐空谷有佳人,翠壁丹厓作屏板。道人鶴氅顛倒披,芒鞋踏雪夜深歸。莫將鐵笛山頭吹,只恐石裂梅花飛。
念昔從諸賢,關汪老耆舊。是事今則無,斯人亦難又。爾來見公子,卻立兩公后。不倦以終之,可以為子壽。
挫除國賊眾心舒,大治之期從此圖。萬水千山標繪遍,同為華夏效區區。
雙手持甌啜醴醇,經書講席愧吾身。皆因飲性喜流濕,難與狂徒躁火親。
一雨商巖萬里陰,清時亟欲解塵襟。田園有興成前約,杖屨相從是夙心。玉在銅官山益潤,珠藏罨畫水增深。古來風土同荊楚,不用咻咻學語音。
同過湖上寺,伏日坐清涼。云水浮仙闕,松杉蔭講堂。雨歸蓮葉凈,風起稻花香。小借支公榻,人天午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