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圖應制
凈境重陽節,仙游萬乘來。
插萸登鷲嶺,把菊坐蜂臺。
十地祥云合,三天瑞景開。
秋風詞更遠,竊抃樂康哉。
凈境重陽節,仙游萬乘來。
插萸登鷲嶺,把菊坐蜂臺。
十地祥云合,三天瑞景開。
秋風詞更遠,竊抃樂康哉。
在這清凈的重陽佳節,皇帝御駕親臨。人們插著茱萸登上像靈鷲山般的慈恩寺浮圖,手持菊花坐在如蜂臺般的高處。十方之地祥云聚合,三重天上瑞景開啟。秋風中傳來的詩詞意味更加深遠,我私下里拍手稱快,真是歡樂安康啊。
凈境:清凈的境界,這里指寺廟。
萬乘:指皇帝。
插萸:重陽節有插茱萸的習俗。
鷲嶺:即靈鷲山,這里借指慈恩寺浮圖所在的山。
把菊:手持菊花。
蜂臺:未詳,可能是形容浮圖的高臺。
十地:佛教用語,指菩薩修行的十個階位,這里泛指大地。
三天:道教稱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為三天,這里泛指天空。
竊抃:私下拍手,形容喜悅。
應制詩是為應和皇帝的命令而創作的詩歌。此詩應是在重陽節,皇帝登臨慈恩寺浮圖時,詩人奉命而作,以歌頌皇帝的活動和表達節日的祥瑞。
這首詩主旨是歌頌皇帝重陽節登高活動,展現節日祥瑞。其特點是語言莊重典雅,具有應制詩的典型風格,在當時是為迎合宮廷需求而作。
天一云衣無定態,眼中時事休驚。年來鐘鼎到書生。一麾仍出守,五馬看專城。千古金陵佳麗地,中郎素有先聲。一江春浪暮煙平。此身眠食外,萬事總虛名。
山泉野飯聊今夕,金谷銅駝非故時。隨緣自有數椽足,題儉真成一字師。
南陽武當天下稀,峰巒巧避山自迷。青天飛鳥不可度,但見萬壑空煙霏。山不知人從太古,白云飛來天作主。旌旗明滅漢陽津,幾閱東西互夷虜。老人住此今百年,自言三世絕人煙。往事不聞宣政后,初心欲返羲皇前。脯鹿為糧豹為席,竹樹蒼蒼歲寒國。天分地拆保無憂,怪見北風山鬼泣。一聲白雁已成擒,回望丹梯淚滿襟。傳語桃源休避世,武陵不似武當深。
上下荊淮劍氣雄,進擔全蜀凜英風。將壇歃血金湯志,白腹填天竹帛功。治法征謀關世道,精忠定力簡皇衷。傷哉生出瞿塘險,翻落黃粱一夢中。
冶城風雨送秋森,萬壽嵩呼五夜心。帝座仰瞻天共遠,主恩遙荷海同深。容臺禮樂虛南北,建業江山自古今。龍輦鳳旌回首地,似聞韶濩奏馀音。
遠于沉水淡于云,一段秋清孰可分。畢竟素娥留不得,人間天上一時聞。
關塞空秦漢,風塵感歲華。猿啼惟鳥道,犬吠有人家。孤嶂天疑近,窮途日易斜。商山知不遠,吾欲了生涯。
噩髦驚傳怎禁哀。奮飛無翼到燕臺。淚珠自落夢桐齋。海雨天風酬素志,龍川白石出新裁。名揚寰宇仰高才。
芙蓉裊秋水,中夜生清露。乞君白玉盤,明珠已無數。雖無白玉盤,月在水中央。蓮房脫紫菂,種在浮泥香。仙人躡素鱗,吸此秋月光。歲晏憺忘歸,天際肅微霜。誰能為此曲?高歌水云鄉。稽首無極翁,可念不可忘。
樹月紛紛白,溪流練練青。畦蔬先雨種,徑草未春生。井近通鄰汲,橋崩斷客行。閒居寂無事,觴詠敘幽情。
耆年傷股骨,況是久偏癱。稍解侍湯藥,無能替病殘。三春暉正好,寸草獨心寒。作孽天如此,爭知跪乳難。
一夜攙搶落,東南乍息兵。黃云依舊壘,白骨委孤城。八口蠻煙路,千家野哭聲。故園殘月影,偏向馬頭明。
王猷孫子興超群,閒搦雙鉤畫此君。撫景試酬松雪句,一簾秋景動湘云。
月照梅花雪點春,小舟危坐醉中身。一時為愛溪山去,本是無心見故人。
宛似名山入武溪,花源仙艇記還迷。春圃剪蔬逢客至,午窗丸藥聽鶯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