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諸峰間作 其一
紫蓋峰頭弄白云,
朱陵洞口謁玄君。
湘妃竹點蒼梧淚,
神禹碑傳玉薤文。
未遂著書藏石室,
空嗟提劍傍人群。
中林散發何由得,
徙倚西巖到日曛。
紫蓋峰頭弄白云,
朱陵洞口謁玄君。
湘妃竹點蒼梧淚,
神禹碑傳玉薤文。
未遂著書藏石室,
空嗟提劍傍人群。
中林散發何由得,
徙倚西巖到日曛。
在紫蓋峰的山巔戲耍白云,于朱陵洞的洞口拜謁玄君。湘妃竹上的斑點似是蒼梧留下的淚痕,神禹碑傳承著玉薤體的古文字。未能實現著書藏于石室的心愿,只能空自嘆息提劍與世俗人群相伴。在林中披發隱逸的生活如何能得?只能在西巖徘徊直至夕陽西沉。
紫蓋峰:衡山七十二峰之一,因形似車蓋得名。
朱陵洞:傳說中衡山的道教洞天,《云笈七簽》列為“第三洞天”。
玄君:道教對神仙的尊稱,此處指洞中所祀神靈。
湘妃竹:即斑竹,傳說舜帝南巡崩于蒼梧,其妃娥皇、女英淚染竹成斑,故稱。
蒼梧:山名,舜帝葬地,在今湖南寧遠。
神禹碑:傳說為大禹治水時所立石碑,原在衡山,碑文奇古難識。
玉薤文:指玉薤體書法,筆形細長如薤葉,為古代碑刻常用字體。
石室:古代藏書或隱者棲居的石屋,此處指理想中著書藏珍之地。
散發:披散頭發,古代隱逸者常以此表示不受世俗約束。
徙倚:徘徊、留連。
日曛:日落時的昏暗余光。
此詩當為作者游歷衡山時所作。衡山為道教名山,多神仙傳說(如朱陵洞、神禹碑),作者登山覽勝,觸景生情。結合‘未遂著書’‘空嗟提劍’等句,推測其或因仕途未暢、理想難遂,借山水之游抒發隱逸之思與現實感慨。
全詩以衡山諸峰為背景,融合神話傳說與個人情懷,前半寫游仙探幽之趣,后半轉寫隱逸未遂之嘆,既展現了衡山的奇絕景致,又深刻反映了古代文人追求超脫卻困于世俗的矛盾心理,語言凝練,意境深遠。
鳳觜鸞膠難續弦,雙龍鏡破難再圓。阿婆二十已守節,新婦哭夫方少年。大兒嬌啼母心苦,小兒十月安知父。破窗風雨來早秋,夜績燈前共相語。山頭松柏摧為薪,山前翁仲亦成塵。紅顏憔悴垂白發,生死不慚泉下人。
老眼非慳不愛花,慣逢開謝不須嗟。君看桃李成陰后,也自能回長者車。
醉別松風臺,新詩有馀韻。長幕慚先登,分垣靄佳政。荷雨枕簟涼,榕陰簡書靜。攬轡將南行,為君采歌詠。
干將無留割,奇驥刷千里。磊落惲司勛,天才豁所委。研精綜天人,識微洞玄理。排蕩五行家,力破管郭壘。領郡懋循良,司農廣儲峙。策功龍飛鄉,天子知姓氏。三命登吏曹,士類鑒如水。古稱裴叔則,朗照宛相擬。奏績明光宮,履聲徹階戺。留之置左右,啟沃自茲始。
鄒魯曾經到海湄,騷魂九死見詩癡。應驚幽抱囂塵外,桑戶黃花懶結籬。
解襟舉酒見南山,山際風來五月寒。渾似吾鄉三伏日,望都樓上倚欄干。
興慶池邊花爛爛,清平調里思飄飄。玉環睡起嬌無奈,背立東風酒半消。
一峰特竦如削鐵,古松根透石紋裂。我欲峰頭看八荒,安得手中憑九節。
蘭桂秋風一夜催,袞衣何處望南陔。堂垂斗帳銷香篆,鑒掩飛鸞下玉臺。漢使從天虛鹵簿,胡笳和月助悲哀。東門咫尺佳城在,雙鶴飛空日幾回。
孝陵宮闕已成塵,尚訝參觀票價新。萬劫不磨惟石獸,一兒隨侍久閑身。開基偉烈追前漢,繼葉昏庸鑒后陳。舉目鐘山王氣盡,白衣蒼狗任頻頻。
冒天海國皆王土,萬里明珠貢天府。一從官守失仁人,牛馬驅除化豺虎。蠻衣有習黃巾帽,蠻旗無字題王號。九重天子矜蠻情,黃敕加官非賞盜。君不見溪蠻改過歸大唐,世授刺史以為常。烏乎坐令白雉修職貢,可是于今無越裳。
五十知昨非,伯玉有遺風。而我豈謂然,野蓬生麻中。年來更世患,頗悟窮與通。所失豈魯寶,所亡非楚弓。
天霜湖夜腥風吹,湖上病木鳥鳴悲。賤子候夕歸其里,到門輕啄低言辭。賤婦當燈幸不寐,小婢啟戶尨纏維。弱女不出應睡久,燈光燦面如塵黧。我腹實饑口實燥,酒漿有無敢便思。鄰父偕來安得知,語話未半樽罍隨。鄰父卓識時名外,我亦心定顏回姿。今年縣令稱能吏,閑覓困我惟恐遺。胥吏日來食雞鴨,致我薄饌無堪持。覃公晚男昨捕去,肌膚糜爛無還期。夏旱秋澇況巧值,肉盡骨至那能支。當年作縣防盜賊,誰知此賊無能為。舉首天高明月遠,四顧嶺重蠻云垂。望而成名似而祖,為我切奏刪有司。聞言安不淚雨注,我罪我罪無所推。皇天何時與半綬,崩角北闕陳瘡痍。乞身歸我南山陲,與爾子孫無暫離。
浮桁門外樹如城,歸路迢迢夢易驚。嗟我衰遲從旅食,感君存問有詩情。牡丹不在儒宮種,杜宇偏當靜夜鳴。勞費主公憐苦淡,駝蹄時勸一杯羹。幾欲相尋出郭行,念君家雁不能鳴。逢杯得醉常常事,漸老多慈種種情。荏苒又聞寒食近,牽纏空作暮春驚。祇應已入東風笑,愁思長于萬里城。
萬戶寒砧接暮笳,征夫何處未還家。相攜女伴瑤臺上,五色金盤弄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