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從化景三首 風門仙跡
仙媛昔餐霞,依止此山曲。不見承鸞蹤,空馀春草綠。
衣冠盛五嶺,高山奠南服。五指出層云,岧岧翠相簇。
孤村臨野渡,輕煙罥前渚。借問往來人,孰是停橈處。
仙媛昔餐霞,依止此山曲。不見承鸞蹤,空馀春草綠。
衣冠盛五嶺,高山奠南服。五指出層云,岧岧翠相簇。
孤村臨野渡,輕煙罥前渚。借問往來人,孰是停橈處。
仙女昔日以云霞為食,棲息在這山坳之中。如今已不見她乘鸞而去的蹤跡,只留下一片翠綠的春草。此地衣冠之士眾多,五嶺一帶人才興盛,高山奠定了南方的格局。五指山高聳穿出層層云霧,峻峭的山峰翠綠簇擁。孤獨的村莊臨近野外渡口,淡淡的煙霧纏繞著前面的小洲。想問一問往來的行人,哪里才是停船靠岸的地方。
仙媛:仙女。餐霞:古代方士的一種修養方法,指服食日霞,這里表示仙女的超凡脫俗。
承鸞蹤:乘鸞而去的蹤跡。鸞,傳說中鳳凰一類的神鳥。
衣冠:指士大夫、官紳。五嶺:指大庾嶺、騎田嶺、都龐嶺、萌渚嶺、越城嶺,在今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交界處。
奠:奠定。南服:南方。
岧岧(tiáo):高峻的樣子。
罥(juàn):纏繞。
橈(ráo):船槳,這里代指船。
具體創作時間和背景較難確切考證。從化地區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和傳說故事,詩人可能在游覽從化風門一帶時,被當地的仙跡傳說和秀麗山水所觸動,從而創作了這首詩。
這首詩主旨是描繪從化風門的仙跡傳說和自然風光,其突出特點是將神話傳說與現實景色相結合,營造出獨特意境。在文學上,展現了從化地區的地域文化特色,豐富了古代山水詩的題材。
疊雪霾云磴,
陰霞絢石房。
沉冥通別理,
宴息對焚香。
暖色含初筱,
遲煙散遠楊。
齋心臨暮景,
屬意向春陽。
爪期終代促裝前,
常遺吾書索贈言。
今日卻成哀挽句,
霜風江上送靈幡。
欲杭一葦近聲光,
恨不先期燕子涼。
舊學甘盤聊此日,
倦游司馬尚他鄉。
別從滄海山橫斗,
來自岷峨水濫觴。
不謂偶成三楚客,
得為蘭杜附諸香。
厥初生民,昊天降極。如冰斯寒,如火斯熾。相協爾居,日用飲食。爾識爾知,莫匪爾德。物有撓之,遂淫其則。其則不遠,民用僣忒。雞犬其心,見鵠思射。先民有言,不有博弈。眇茲寡陋,學也不力。若存或忘,終罔有得。汨汨厥靈,桑榆日逼。告爾同志,毋忘夕惕。上帝其臨,兢兢翼翼。敬恭爾思,戒爾頗僻。載鋤其驕,靈根其植。涵而泳之,河浸膏澤。
和澤周三春,清涼素秋節。
露凝無游氛,天高肅景澈。
陵岑聳逸峰,遙瞻皆奇絕。
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巖列。
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杰。
銜觴念幽人,千載撫爾訣。
檢素不獲展,厭厭竟良月。
朝結故鄉念,暮作空堂寢。
夢別淚亦流,啼痕暗橫枕。
昔愁憑酒遣,今病安能飲。
落盡秋槿花,離人病猶甚。
前宋衣冠跡己陳
芳洲勝槩屬何人
賢孫今紹箕裘業
云路還從此問津
今夕知何夕,都如未病時。重陽莫草草,剩作幾篇詩。
小甕今朝熟,無勞問酒家。重陽明日是,何處有黃花。
年來直欲配茶神,
石鼎山泉日日親。
竹里烹煎嗤左計,
舌端綿味認前塵。
書林坐攪枯腸讀,
酒所渾消玉頰春。
曾飲日邊甘露碗,
沙溪難遣亂吾真。
健時要坐禪,
困時要打眠。
肚饑須吃飯,
陸地要行船。
夕靄朧朧竹映扉,曲欄干里寫音徽。
林端片月時窺坐,石上流泉欲濺衣。
鐘響滴云來寺遠,花梢移影上簾微。
琴心詩骨清如許,幾點寒花雪蕊飛。
正凄凄,暮秋風緊,孤鴻嘹唳飛度。征程不怕關山遠,獨影更誰為侶。高絕處。有幾點、輕霜寒逼凌霄羽。還棲別浦。又衰草愁煙,荒蘆映月,漁笛夜深語。
休教住,似此北來南去,嚴寒避卻曾否。天涯空有傳書夢,驚斷玉砧宵雨。應最苦。便倚遍,闌干九曲人何許。恁時聽取。想彈鵲情懷,祝燈心事,都向翠眉聚。
臨軒高宴雨初收,一葉梧桐萬境秋。
鳥帶夕陽歸草樹,雁拖寒色下滄洲。
詩賡瓊玖人依竹,酒泛歌鐘風滿樓。
玉宇高寒心更切,江湖廊廟總關愁。
忍死依然是漢臣,獨全一節受諸辛。
冰天雪窖寒如此,馬角烏頭慘不春。
猶有音書傳絕塞,別成眷屬老胡塵。
北平不見封侯印,君是將軍劫后身。
議和不戰議和親,始見單于放使臣。
屬國一官歸絕塞,中原萬里靖胡塵。
風騷獨創五言體,冰雪能過十九春。
骸骨依然歸漢土,明妃畢竟是恩人。
羽觴何處流,飛渡羽人丘。
斗酒黃鶯語,山枝青翰舟。
春叢煙霧氣,波蕩古今愁。
楚水長相接,言歸芳杜洲。
海目更長望,珠江云水連。
因仍京洛事,飄泊楚人船。
細雨滋平仲,春風愁杜鵑。
當杯酣上巳,何必問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