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故山,留別岑溪諸文士
日日望鄉悲,
將歸又感離。
久住土音曉,
漸親殊俗宜。
入夢江山跡,
系情文字知。
此別隔云海,
再逢難可期。
日日望鄉悲,
將歸又感離。
久住土音曉,
漸親殊俗宜。
入夢江山跡,
系情文字知。
此別隔云海,
再逢難可期。
每日都因思念家鄉而悲傷,即將歸鄉卻又感傷離別。長期居住此地已通曉方言,逐漸適應并親近了不同風俗。夢中?,F這里的山水蹤跡,深厚情感唯有通過文字知曉。此次離別后遠隔云海,再次相逢實在難以期待。
土音:當地的方言。
殊俗:不同的風俗。
系情:情感維系、牽掛。
云海:此處比喻遙遠的距離,形容分隔之遠。
此詩應為詩人客居岑溪期間,因決定返回故山而作。長期客居使詩人與當地文士建立深厚情誼,歸鄉之愿與離別之痛交織,故通過此詩表達對岑溪友人的不舍與對重逢的無奈。
全詩緊扣'還故山'與'留別'的矛盾主題,通過細膩的情感描寫,展現了思鄉與惜別交織的復雜心境。語言質樸真摯,情感層次分明,是一首以日常情境傳遞深切離情的佳作。
卻妨車馬損莓苔,果熟柴門晝不開。留得一枝誡猿雀,莫教攀折待宗雷。
晴日明華構,繁陰蕩綠波。蓬丘滄海遠,春色上林多。流水時雖逝,遷鶯暖自歌。可憐歡樂極,鉦鼓散云和。
幽居新筑海山頭,樹擁芳村翠欲流。好景坐看潮落處,釣船漁滬滿沙洲。
不樂何蕃歲一歸,歐陽越客飽京師。腰間未許印如斗,堂上還驚鬢已絲。男子但知三釜計,人生合是百年期。他時此恨憑誰說,見著魚軒心轉悲。
還思還錯,還恨還愁還孱弱。寫罷紅箋,輕豎箜篌慢揉弦。心思慵懶,欲借鶯啼說春滿。簾卷飛紅,落到門前又一蓬。
南州高士務躬行,不事王侯祇力耕。西嶺已如剛節峻,東湖還似古心清。正慚老拙非良牧,安有仁恩及庶氓。若也當年能逐跡,他時容或可齊名。東漢諸公孰最賢,南州高士獨推先。蒲輪徒枉當年聘,塵榻從教盡日懸。吾道固應天未喪,此時爭奈木將顛。棲棲爾輩成何事,那似清風萬古傳。我來湖上訪前賢,正值清秋欲暮天。十頃敗荷攲淺水,千章古木鎖寒煙。遍尋陳跡俱亡矣,獨立幽亭祇黯然。清德照人增我愧,暮年獨未返林泉。
赤岸繞新村,青城臨綺門。范雎新入相,穰侯始出蕃。上林催獵響,河橋爭渡喧。竄雉飛橫澗,藏狐入斷原。將軍高宴晚,來過青竹園。
煙霞覆深穴,茲景何遼闃。通靈徹兩儀,吐瑞成五色。明燭方外晨,暝歸巖底夕。藏書今有無,百世傳禹跡。
正愛月來云破,那更柳眠花臥。簾幕風微,秋千人靜,酒盡春無那。迢遞高樓孤寂坐,縹渺笛聲飛墮。恨曲短宵長,院深墻迥,憑仗風吹過。
華表飛來鶴姓丁,鹿巖依舊故山青。正緣松菊留仙隱,肯為弓車到郡廳。德者能言書有力,仁人自壽藥非靈。坐看世事公應笑,落水楊花萬點萍。
碧桃花底坐春朝,曾聽鶯聲囀柳條。妙墨有靈蘭氣在,歸云無主翠鈿銷。隴荒草色猿空哭,月冷梅魂雪欲飄。知爾前身原鎖骨,重來休作野狐嬌。
東風無力上簾鉤,獨倚檐暉曝短裘。草滿閒階無客到,白云長為碧山留。
論相何如只論心,無心無相更難尋。清風獨臥羲皇上,床下明朝拜后林。
晨起山樓坐,微風度雁音。青尊酣白露,時動北窗吟。
海畔春光似洛陽,同來花下對花王。錦如舊賜緋衣色,艷壓重開綠野芳。座上彩毫新制曲,尊前歌袂暗浮香。更誇移植依瓊樹,不羨雕闌百寶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