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訪江東廟二首
紫翠重重一徑開,虎頭城外訪天臺。五仙排闥呈休徵,怕有仙人騎鶴來。
路入仙源萬綠堆,重重樓閣倚山開。神仙與我如相約,報道仙槎八月回。
紫翠重重一徑開,虎頭城外訪天臺。五仙排闥呈休徵,怕有仙人騎鶴來。
路入仙源萬綠堆,重重樓閣倚山開。神仙與我如相約,報道仙槎八月回。
第一首:紫綠重疊的山巒間一條小徑展開,在虎頭城外探訪如天臺般的勝境。五位仙人推門呈現吉兆,仿佛擔心有仙人乘鶴降臨。第二首:路徑通入仙境般的萬綠叢中,層層樓閣依傍山勢展開。神仙似與我有約,傳言八月將乘仙筏歸來。
紫翠:紫綠相間的山色,形容山巒植被茂密、色彩豐富。
虎頭城:贛州的別稱或當地特定地名,此處指探訪的地理坐標。
天臺:借指仙境,源自傳說中神仙居所,如《搜神記》中劉阮遇仙的天臺山。
排闥(tà):推門,形容急切或自然的動作。
休徵:吉祥的征兆,徵通“征”,指跡象。
仙源:仙人居住的地方,此處指江東廟所在的清幽之地。
仙槎(chá):傳說中往來天河的木筏,典出張華《博物志》乘槎游天河的故事。
江東廟為贛州當地祭祀神仙或歷史人物的廟宇,詩人或于游覽贛州時探訪此廟。詩中“虎頭城”“仙源”等詞暗示廟址位于山水清幽處,創作背景或為詩人觸景生情,借訪廟之機抒發對超脫之境的向往。
兩首詩以“訪江東廟”為主題,通過描繪沿途及廟中勝景,融合神話想象,展現了詩人對仙靈世界的向往。語言清新,意境幽美,是宋代游覽紀勝詩的典型之作。
提胡蘆,沽美酒,春風浩蕩吹花柳。不用沙頭雙玉瓶,鳥歌蝶舞為君壽。只今□醉是君恩,昨日之愁愁殺人。
秦淮煙月蔣山云,回首金陵隔紫氛。別浦停橈渾不寐,孤城吹笛詎堪聞。春來花發同高樹,嶺外鴻歸逐舊群。何事人生獨惆悵,百年歧路幾回分。
上嶺若攀天,下嶺若穿井。落日猶半規,深松已先暝。事將馀興敗,足與歸念梗。時覺虬龍爭,肅然發深警。
送客吳皋。正試霜夜冷,楓落長橋。望天不盡,背城漸杳,離亭黯黯,恨水迢迢。翠香零落紅衣老,暮愁鎖、殘柳眉梢。念瘦腰。沈郎舊日,曾系蘭橈。仙人鳳咽瓊簫。悵斷魂送遠,九辯難招。醉鬟留盼,小窗剪燭,歌云載恨,飛上銀霄。素秋不解隨船去,敗紅趁、一葉寒濤。夢翠翹。怨鴻料過南譙。
少年意氣王千斤,鐵棒曾穿萬虜群。壯士從來不病死,孤兒今屬羽林軍。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燕趙多佳麗,白日照紅妝。蕩子十年別,羅衣雙帶長。春樓怨難守,玉階空自傷。復此歸飛燕,銜泥繞曲房。差池入綺幕,上下傍雕梁。故居猶可念,故人安可忘。相思昏望絕,宿昔夢容光。魂交忽在御,轉側定他鄉。徒然顧枕席,誰與同衣裳??帐固m膏夜,炯炯對繁霜。
千載滄桑幾變更,情懷猶似昔時晴。無邊天色開胸碧,不盡波光射眼清。醒酒已憑風伯力,裁詩更藉海濤聲。南來得與先生飲,坡老還應羨此生。
誰家有女顏如玉,手持幾竿昆崙竹。鏤金編云一片形,含商弄羽千般曲。一聲遲,曉起丹山彩鳳啼。一聲疾,夜半孤舟嫠婦泣。一聲喜,秦樓仙侶同飛起。一聲悲,異時忠臣乞食歸。十分妙趣真無比,良工寫入霜縑里。時人莫道是無聲,仙聲不入凡人耳。
多謝灞陵堤上柳,與人頭上拂塵埃。世上幾時曾好古。
綠水環城入,青山到縣分。苔荒言子宅,草碧仲雍墳。井邑兵多變,弦歌俗豈聞。抱鐮因采藥,隨意宿秋云。
一夜寒燈十首詩,若中作樂有誰知。而今木屋颼颼冷,正是無憂無慮時。
幾株楊柳近河橋,葉葉偏承雨露饒。此際逢君應忍別,臨流不用折柔條。
夜半春風轉,驚梅此水涯。吹開人不識,一一是心華。
正月朝天三月回,連翩飛騎蹴浮埃。駟車不獨諸侯貴,遠道驊騮總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