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雜書三十首 其十五
賦詩學淵明,詩固未易及。
飲酒慕淵明,酒復罕所得。
荒涼數畝園,卜筑未成宅。
此或類陶家,秋菊亦可摘。
古稱士希賢,將無肖厥德。
如我于柴桑,往往似其跡。
儲粟既以瓶,子尤不勝責。
有時醉欲吟,坌集索逋客。
賦詩學淵明,詩固未易及。
飲酒慕淵明,酒復罕所得。
荒涼數畝園,卜筑未成宅。
此或類陶家,秋菊亦可摘。
古稱士希賢,將無肖厥德。
如我于柴桑,往往似其跡。
儲粟既以瓶,子尤不勝責。
有時醉欲吟,坌集索逋客。
寫詩學習陶淵明,詩作本來就不容易達到他的水平;飲酒傾慕陶淵明,但酒又很少能得到。荒涼的幾畝園子,擇地建造住宅還未完成;這或許類似陶淵明的家,秋天的菊花也可以采摘。古人說士人希望成為賢者,大概要效仿他們的品德;像我對于陶淵明(柴桑人),常常在行為上相似。儲存的糧食已經用瓶(裝),孩子們更難以承擔責任;有時喝醉了想要吟詩,催債的人紛紛聚集來索要欠款。
淵明:指東晉詩人陶淵明,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以田園詩著稱。
卜筑:擇地建造住宅。
希賢:仰慕賢者。希,企望、仰慕。
柴桑:陶淵明的故鄉,代指陶淵明。
儲粟:儲存的糧食。
坌(bèn)集:聚集、群集。
逋(bū)客:拖欠債務的人,此處指催討債務的人。
此詩為《秋晚雜書三十首》組詩之一,約作于作者晚年秋末。當時作者或因退居鄉野,生活清簡,面對秋景觸發思古之幽情,借追慕陶淵明之機,既表達對高潔品格的向往,又暗含對自身境遇的感慨。
全詩以“學陶”為線索,由慕其詩酒始,至嘆自身困窘終,既展現對陶淵明精神的推崇,又通過“卜筑未成”“索逋客”等細節,真實反映文人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情感真摯,風格樸拙,是追和陶詩的典型之作。
暑逼芳襟,甚全無因依,便教人惡。賴有枕溪百尺,朱樓映日,數重香箔。馱冰圍定猶嫌暖,紅日綻、雨收殘腳。漫試取,紅綃弄雪,碎瓊推削。妝罷低云未稤。葉葉地仙衣,剪輕裁薄。汗灑淚珠,急捧金盤,向前顆顆盛卻。鳳凰雙扇相交扇,越撋就、越腰肢弱。待做個、青紗罩兒罩著。
自從管鮑交游不再見,世人結交徒結面。南昌喻侯青云客,邂逅逢余偏戀戀。丈夫意氣凌青冥,契合寧論越與秦。弟兄異姓古來有,一呼盡出諸郎君。大兒今年才十二,霜毫日掃五千字。差肩兩郎亦其匹,八法淋漓照湘帙。抱中小者尤絕奇,玉為肌骨云為眉。毛詩三百不離口,氣槩似欲吞虹霓。看君四子并英物,朗朗寒空掛奎壁。徐卿兩兒那得比,王氏三珠總非敵。人生有兒百不憂,況復滿眼俱驊騮。喬當及卿髦詎減,湛既難兄紀更優。君不見胡生今年政三十,日夜明珠探驪窟。大兒文舉小德祖,徒爾相親不相識。此時盡閱君諸郎,使我臨風重悽惻。謂生好飲勿復言,且盡三百青銅錢。生兒蚤晚會有命,何用蹙蹙愁心顏。君不見喻侯膝下四男子,行年三十初得此,至今玉樹森庭廡。
野麋蒙象暫如犀,心不驚鷗角駭雞。一路好山無伴看,斷腸煙景寄猿啼。
盡心盡性自儀刑,得有相知道可行。萬世無窮干祿法,深勞子貢一推明。
十日惡風三尺雪,繁霜又滿人間。梅花誰與問平安。玉肌清似削,爭柰許多寒。夢繞瑯璃江上路,竹籬茅舍青山。莫教芳酒滯歸鞍。黃昏無限月,待我倚闌干。
又別太行去,征衫浥淚班。仙游在北岳,騷興滿西山。世換碧如古,云收意似閒。
雙鳧飛蹻歷金天,五馬閒游款玉鞭。隸篆共參邦伯印,制書曾拜祖皇宣。嚴城鼓角連云度,護水魚龍枕月眠。無限舞衫歌扇意,路人遙識使君船。
背犢腰牛忽解顏,摩挲一飽政相關。王于霓望無終極,孰與侯邦年歲間。
聲色無端不我期,緣心應處亦如之。若人欲走無生國,除卻斯門總路岐。
共投簪筆出蓬萊,萬里從戎亦壯哉。閫外論材需豹略,尊前說劍許龍媒。中朝人物希先輩,午夜文星接上臺。坐見烽煙銷滅盡,秋風聯轡到云臺。
遺廟珍珠浦,歸舟僰道溪。飛鳶愁暑雨,走馬畏山泥。官署尊丹鷲,祠官勝碧雞。題詩遠相送,紅日五云西。
青衫白馬佳公子,山東豪俊知名氏。平生青云期自至,倉庾一官聊復爾。丞公家風繼伯起,笑渠飏糠兩眼瞇。乘田委吏古不恥,端恐前言戲之耳。
小隱遠民廛。草舍三間柳作椽。圍繞佳城才二頃,山田。便覺胸中綽綽然。世態自爭妍。老我壺觴業自專。地闊天寬容醉舞,回旋。又似偷閑學少年。
黃河倒流日東轉,地坼天摧鐘室晚。志士千秋空扼腕,誰為淮陰明不反。憶提利劍追重瞳,邂逅關前隆準公。登壇片語定劉項,豈須垓下知雌雄。井陘戰血飛長虹,齊城七十如飄風。當時楚漢在掌握,磊落千言辭蒯通。固陵長驅三十萬,手挈神器歸真龍。泰山為礪河為帶,欲齊伊呂稱元功。寧知隆準猜忌主,畏信雄圖如畏羽。旌旗夜入定陶壁,警蹕朝行云夢渚。朝行云夢夕出迎,天日可照微臣情。縱虎誠難縛虎易,青冥咫尺飛雷霆。列侯朝請亦奚忌,隱若大澤居長鯨。陳豨相過理則有,舍人上變誰當明。遂令身首異都市,九族并命咸陽城。嗟嗟呂姥豈辦此,固知漢主行叮嚀。即豨不反信亦族,欲加以罪寧無名。嗚呼季也實涼德,萬古愁云吊鐘室。史臣徒贊寬大辭,百代梟雄定誰匹。君不見三雄死,三呂立。廁中愛姬人作彘,掌上佳兒血盈席。天道好還如一日,長信宮深辟陽入。愧殺長陵一抔土,冢中強魄無顏色。君不見亞父當年賜骸骨,虞姬效死陰陵側。壯士至今猶悼惜,千秋為季寧為籍,嗟乎千秋為季寧為籍。
莫貪學圣在聞言,但看威儀已燦然。無隱無言二章旨,此章蓋已具其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