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二首
涼風簾幕吹,疏雨芭蕉滴。莎雞濕且鳴,芳草萋已碧。
衰楊欹舞遲,晚蝶尋棲急。秋云流不盡,秋景無顏色。
煙鎖短籬花,云籠長堤樹。微風拂袖來,秋燕穿籬去。
暝色遞秋聲,桐葉灑秋雨。湘簾終日垂,砌下寒螀語。
涼風簾幕吹,疏雨芭蕉滴。莎雞濕且鳴,芳草萋已碧。
衰楊欹舞遲,晚蝶尋棲急。秋云流不盡,秋景無顏色。
煙鎖短籬花,云籠長堤樹。微風拂袖來,秋燕穿籬去。
暝色遞秋聲,桐葉灑秋雨。湘簾終日垂,砌下寒螀語。
涼風吹動著簾幕,稀疏的雨點打在芭蕉葉上滴答作響。紡織娘在潮濕中鳴叫,芳草依舊長得十分茂盛。衰敗的楊樹傾斜著,舞動得遲緩,傍晚的蝴蝶急切地尋找棲息之處。秋天的云朵不斷飄流,秋景顯得黯淡無光。煙霧籠罩著短籬旁的花朵,云朵環繞著長堤邊的樹木。微風輕輕拂過衣袖,秋燕穿過籬笆飛去。暮色中傳來秋聲,桐葉上灑落著秋雨。湘簾整日垂著,臺階下寒蟬在低鳴。
莎雞:紡織娘。
欹:傾斜。
暝色:暮色。
寒螀:寒蟬。
具體創作背景不詳,但從詩中營造的秋景和感傷氛圍推測,可能創作于秋季,當時詩人或許處于人生的低谷期,面對秋景的衰敗引發了內心的感慨。
這首詩主旨是借秋景抒發感傷之情。其突出特點是通過豐富的意象和細膩的描寫,生動展現秋景的蕭瑟。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未產生重大影響,但體現了詩人對自然和生命的感悟。
解變西昆體,一賦冠群英。清風峽畔,至今堂已讀書名。富貴輕于塵土,孝義高于山岳,惜不大其成。陵谷縱遷改,草木亦光榮。 與仇香,穿阮屐,試同登。石龕雖窄,可容一幾短檠燈。千仞蒼崖如削,四面翠屏不斷,云霧鎮長生。最愛巖前水,猶作誦弦聲。
玉京人去秋蕭索,畫檐鵲起梧桐落。欹枕悄無言,月和殘夢圓。 背燈唯暗泣,甚處砧聲急。眉黛遠山攢,芭蕉生暮寒。
送友長江上,長江水正平。 岸花縈別恨,風柳蘊離情。 子去添惆悵,人稱最老成。 家鄉歸到日,童仆擁歡迎。
古道今人慨不同,世情對面九疑峰。 四尖山色元如舊,會構新亭始亢宗。
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 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 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 嗚呼!君不見, 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人之為學,不日進則日退。獨學無友,則孤陋而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不幸而在窮僻之域,無車馬之資,猶當博學審問,古人與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幾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戶,又不讀書,則是面墻之士,雖有子羔、原憲之賢,終無濟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夫以孔子之圣,猶須好學,今人可不勉乎?
霧濛濛,絲縷縷。密還疏,來復去。行人莫怪斷輕魂,小庭也釀愁無數。
紫鳳檀槽綠發娼,玉堂見慣可尋常。 作歌未必腸能斷,明日聽歌更斷腸。
小桃淚冷東風倦,陽關薄酒殷勤勸。此去不言歸,知君心已灰。 云山千萬疊,盡是傷心色。紅豆不勝情,何堪贈遠人。
春愁一段來無影。著人似醉昏難醒。煙雨濕闌干。杏花驚蟄寒。唾壺敲欲破。絕叫憑誰和。今夜欠添衣。那人知不知。
愁似晚天云。醉亦無憑。秋光此夕屬何人。貧得今年無月看,留滯江城。夜起候檐聲。似雨還晴。舊家誰信此時情。惟有桂香時入夢,勾引詩成。
一縷春情風里絮。海闊天高,那更云無數。嬌顫畫梁非為雨。憐伊只合和伊去。欲話因緣愁日暮。細認簾旌,幾度來還去。萬一這回航可渡。共渠活處尋條路。
濕逗晚香殘。春淺春寒,灑窗填戶著幽蘭。慘慘凄凄仍滴滴,做出多般。 和霰撒珠盤。枕上更闌。芭蕉怨曲帶愁彈。綠遍階前苔一片,曉起誰看。
想人生,美景良辰堪惜。問其間、賞心樂事,就中難是并得。況東城、鳳臺沙苑,泛晴波、淺照金碧。露洗華桐,煙霏絲柳,綠陰搖曳,蕩春一色。畫堂迥、玉簪瓊佩,高會盡詞客。清歡久、重燃絳蠟,別就瑤席。 有翩若輕鴻體態,暮為行雨標格。逞朱唇、緩歌妖麗,似聽流鶯亂花隔。慢舞縈回,嬌鬟低亸,腰肢纖細困無力。忍分散、彩云歸后,何處更尋覓。休辭醉,明月好花,莫謾輕擲。
悄悄山郭暗,故園應掩扉。 蟬聲深樹起,林外夕陽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