驛柳和慰三作
萬縷晴絲夾道春,一齊排著送征輪。比來青眼垂垂老,厭見馳驅冠蓋人。
青袍年少太風流,自到陽關動客愁。閱盡炎涼芳性倦,不因淪落亦低頭。
萬縷晴絲夾道春,一齊排著送征輪。比來青眼垂垂老,厭見馳驅冠蓋人。
青袍年少太風流,自到陽關動客愁。閱盡炎涼芳性倦,不因淪落亦低頭。
千萬縷在晴日中搖曳的柳絲,夾道迎來一片春光,它們整齊排列著送別遠行的車輪。近來柳樹的枝葉漸漸老去,厭煩見到那些乘車奔走的達官貴人。身著青袍的少年是如此風流瀟灑,他一到這送別之地就觸動了旅人的愁緒。柳樹看盡了世間的炎涼,本性也倦怠了,即便不是因為處境淪落也會低頭。
晴絲:指在晴日中飄動的柳絲。
征輪:遠行的車輪,代指遠行的人。
比來:近來。
青眼:這里指柳眼,柳芽初萌時如人睡眼初睜,呈青綠色。
冠蓋人:指達官貴人,冠蓋為官員的服飾和車乘。
青袍:古時學子、青年士子常穿青袍,這里指少年。
陽關:古關名,在今甘肅敦煌西南,是出塞必經之地,常象征送別。
炎涼:指人情冷暖。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從詩的內容推測,可能是詩人在驛站送別友人時所作。當時社會或許存在權貴奔走鉆營的現象,詩人對此有所感觸,同時友人的離別也引發了他的愁緒。
這首詩以驛柳為切入點,借柳抒發情感。主旨是表達對世間炎涼的感慨和送別友人的愁緒。其特點在于將柳樹擬人化,使情感表達更生動。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是經典之作,但反映了當時文人的情感和對社會現象的思考。
程生河南來,始得河南信。雨散云飛二十年,萍蹤梗跡今才定。卻思小孤洲渚邊。大江大浪拍戰船。將軍須髯勁如戟,白石酣歌便醉眠。我從別來贊畫省,芙蓉幕與風塵遠。洪武初年自日邊,詔許還家老貧賤。池館盡付當時人,惟存筆硯伴閑身。劉伶斗內葡萄酒,西子湖頭楊柳春。見人斲輪只袖手,聽人談天只鉗口。年過七十發未斑,路涂不辭牛馬走。知爾出鎮在洛陽,宮袍健馬日煌煌。前騎大旗畫羆虎,后騎長戟橫雪霜。我于此事別已久,富貴浮云更何有?鴻雁得便時附書,但問老人平安否?
去年已作填溝計,誰料今年見有秋。天意乘除元自定,人生伏臘謾多憂。滿盆淅玉休論價,成斛量金不計籌。最是野夫歡喜處,春風百甕繞床頭。
萬點芙蓉午夜芳,醉看疑是水云鄉。蘭釭照破西湖夢,火樹燒殘太液香。焰暖應愁擎夜雨,燼寒不為倒秋霜。元宵庭院東風曉,零落紅衣繞畫梁。
有唐曾擁萬家兵,節度西南十二城。此地得人無盜賊,昔之為守便公卿。
樓石山前薝卜花,品題從昔屬詩家。君看五字齊梁句,句好當令屈宋衙。
玉梁界鐵峽,迸作摩尼珠。不肯青山住,飛流遍五湖。
漫漫陽春不見秋,人生得意總忘愁。茱萸謝盡芙蓉發,清夜吹笙月滿樓。
海南詩人桃若竹,涂老篇章尤絕俗。吟成捉茟手自書,白玉釵頭金鼎足。劍形一解竟何之,開元諸子相追逐。萬里傷心愧后生,無由一致生芻束。
王述掇皮皆是真,知者惟謝公一人。當時審其意不顯,肯獨表表超出群。吳君大書任真扁其右,觀者駭愕來云云。方今舉世皆詐偽,一真豈獨能久存。越雪蜀日眾所吠,皎皎千丈不如尺。水渾紀信以詐全,萬乘宗愨以偽能。回軍輕言對朋友,九疑對面生層云。是真無用于國,亦無用于人。公如好真不自休,只合逍遙之墟作采真之游,否則吾不見汝封侯。
長安道,人無衣,馬無草,何不歸來山中老。
望中千里銀光,燦瓊花漫天如剪。入戶依風,敲窗學雨,此際阿誰能辨。珠簾乍卷。正鱗甲爭飛,玉龍交戰。大地蒼茫,待春妝扮綠無岸。聽來有聲不斷。暗香浮動處,梅綻林苑。點額容嬌,尋詩興雅,幽夢尊前同暖。長舒醉眼。看洗卻兵戈,永消紛亂。細滴檐牙,曉晴吟抱浣。
烽火城西百將屯,寒煙曉爨萬家村。雄邊子弟夸雕韉,絕塞將軍蚤閉門。傍海何年知浪靜,登壇空自拜君恩。云中今有真頗牧,安得移來覲至尊。
水流花落送殘春,偶逐漁郎一問津。山頂著鞭猶有跡,海濱驅石已無人。風來野戍邊聲起,雨歇平原草色新。欲覓麻姑探消息,弱流清淺幾揚塵。
自傷不遇發而歌,衰鳥無言君自多。歷古沉埋寧少見?賈生才富又如何!
量似飲河鼴鼠,居同粘壁蝸牛。閱世惟須滿腹,謀身只合藏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