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詠貧士七首 其三
周公昔下士,一飯不遑餐。
四海頌聲作,白屋無復寒。
三家柄魯國,陽虎盜嶼璠。
曾原二三子,忍饑依杏壇。
士當察時命,固窮心所安。
何至挾長鋏,特為無魚彈。
周公昔下士,一飯不遑餐。
四海頌聲作,白屋無復寒。
三家柄魯國,陽虎盜嶼璠。
曾原二三子,忍饑依杏壇。
士當察時命,固窮心所安。
何至挾長鋏,特為無魚彈。
周公從前禮賢下士,一頓飯都沒空吃完。四海之內都響起頌揚之聲,貧寒人家不再受凍。魯國三家大夫把持朝政,陽虎盜竊了寶玉。曾參、原憲等幾位賢士,忍饑挨餓守在杏壇。士人應當明察時運,安于窮困是內心所愿。何必像馮諼那樣,因為沒有魚吃就彈著長鋏抱怨。
下士:禮賢下士。
遑:閑暇。
白屋:指貧寒人家。
三家:指魯國的孟孫、叔孫、季孫三家大夫。
陽虎:春秋時魯國季氏家臣,曾一度掌握魯國大權。嶼璠:美玉。
曾原:曾參和原憲,都是孔子的弟子,以安貧樂道著稱。
杏壇:相傳為孔子聚徒講學處。
察時命:明察時運。
固窮:安于窮困。
挾長鋏:指戰國時馮諼寄食孟嘗君門下,因待遇不高而彈鋏抱怨。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社會動蕩不安,政治黑暗。他一生多次出仕又歸隱,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有深刻的認識。此詩可能創作于他歸隱田園后,借古代賢士的故事來表達自己安貧樂道、堅守本心的人生態度。
這首詩主旨是倡導士人安于窮困,明察時運。以周公的賢明與陽虎的盜竊對比,突出賢士的困境;以曾原的堅守和馮諼的抱怨對比,彰顯安貧樂道的可貴。在文學史上體現了陶淵明對傳統士人精神的繼承和弘揚。
月轉西窗斗帳深,燈昏香燼擁寒衾。魂飛何處臨風笛,腸斷誰家搗夜砧。
迢迢銀漢渡云鬟,秋冷龍梭喜暫閒。舊好孔嘉惟此夕,誰能送巧到人間。
朱荷同根生,綠葉相間榮。秋風片片落,波上逐浮萍。愿結同心子,蓮房共自成。
綠醅潑盡千鐘,靈藥燒殘數粒。直儕洞府諸真,遐算曷云六七。
攀袂牽衣已欲行,清歌都不似離聲。江潭忍語桓司馬,此樹于公獨有情。
秋江白水浪花粗,墟落人歸鳥自呼。新月高城三百雉,角聲吹徹小單于。
入山從此不須深,君子亭中人不尋。青竹短籬圍晝靜,梅花兩樹照春陰。
雁門雄九塞,句注壯三云。開拓靈王業,驅除李牧勛。漢兵天上戍,羌笛月中聞。鎖鑰今公賴,威名回冠軍。
江南二月春光好,到處園林勝瓊島。緋桃幾樹燦明霞,綠竹數竿拂晴昊。幽禽對對何處來,飛鳴飲啄閑徘徊。暫向林間結朋友,終期天際朝蓬萊。林郎畫史鳴當世,揮毫幻出天然趣。我時一見為品題,絞綃滿幅江南意。
老蛟夜嚼陰山冰,冰花碎作玻璃聲。淵靈驚?罔象走,一片青天落星斗。金谷綠城春已空,湘竹紅淚啼秋風。仙人剪冰不成雪,雹子累累水中結。照車十二何足多,昆明魚目騰秋波。嗚呼,魏王千金購徑寸,竭海遍網珊瑚柯。珠兮珠兮奈若何!
春秋死難止三人,皆欲求仁未得仁。荀息捐軀為私昵,也勝賊子與奸臣。
北風走平湖,枯荷鳴索索。握手出城東,歸鳥日欲落。人事當語離,抱懷寧不惡。孤帆煙雨舟,恨不同李郭。吾嘗評此子,宜置在丘壑。可憐西極馬,俯首受羈絡。何當稅彼駕,與子翔寥廓。
幽壑湛虛靜,眾遠來歸。游泳方自得,沉潛亦其宜。既無網罟憂,荇菜復參差。辟彼翔集鳥,悠然竟何疑。
倚松待潮生,潮生月華朗。一照珠江頭,復照鵝潭上。別駕已揚舲,郎官猶駐榜。佇立且須臾,論心到深廣。澄江無濁流,清風自高爽。遐哉冰檗心,超然出塵鞅。長嘯獨登舟,江山答馀響。
荒村無雨蓋,枕藉向田廬。汲水初蒸黍,燃肪可照書。山云遮戶密,松韻過窗虛。寄謝牛衣客,勞勞且駐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