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像贊
觀見世間,苦痛之心。
而往救之,脫彼呻吟。
咄,千□□□,□□只眼。
曰何以故,以心觀心。
觀見世間,苦痛之心。
而往救之,脫彼呻吟。
咄,千□□□,□□只眼。
曰何以故,以心觀心。
觀察到世間眾生有苦痛的心靈,便前往救助,使其脫離痛苦的呻吟。啊!千(此處文字缺失),(此處文字缺失)只眼。問為何如此?是以慈悲之心觀照眾生之心。
咄:感嘆詞,用于表達驚嘆或強調。
脫:解脫、使脫離(痛苦)。
以心觀心:用慈悲仁愛的本心去體察眾生的苦痛之心,是佛教中“同體大悲”的體現。
此贊當為贊頌觀音菩薩的佛教偈頌,創作背景與佛教中觀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信仰傳播相關。具體創作時間、地點已不可考,應是信眾為弘揚觀音慈悲精神而作。
全文通過‘觀苦—救苦’的行為描述,以‘以心觀心’點破救度本質,簡潔有力地贊頌了觀音菩薩以慈悲心觀照眾生、救拔苦難的偉大精神,是佛教慈悲理念的生動體現。
背日流泉生凍早,逆風歸鳥入巢遲。
雪消二月江湖闊,
花發千山道路香。
忽睹邢武辭,
泠其金石備。
夜長燈影滅,
天繞鶴聲孤。
也知別有風光主,
花蕾枝枝似去年。
詩債到春無處避,離愁因醉暫時無。
溪從沮水流嶓冢,
嶺接青泥入劍天。
滿堂羅綺兼朱紫,四代兒孫奉老翁。
珠箔卷繁星,金樽瀉月明。
夢里換春秋。
在室愧屋漏。
山近衡陽雖少雁,
水連巴蜀豈無魚。
金殿圣人看縱筆,玉堂詞客盡裁詩。
菱葉乍翻人采后,
芰荷初沒舸行時。
路指丹陽分虎節,心存雙闕戀龍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