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道士谷二首 其二
鳥啼山客去
一徑下深松
薄霧散幽壑
夕陽生遠峰
出林初見月
離谷尚聞鐘
還望杖藜處
白云依舊封
鳥啼山客去
一徑下深松
薄霧散幽壑
夕陽生遠峰
出林初見月
離谷尚聞鐘
還望杖藜處
白云依舊封
鳥兒啼鳴,山中游客準備離去;一條小路延伸向茂密的松林深處。薄霧在幽深的山谷中飄散,夕陽的余暉映照遠處的山峰。走出樹林,初次見到明月;離開山谷,還能聽到悠揚的鐘聲。回頭眺望方才拄杖停留的地方,依然被白云籠罩。
山客:指游山的人,此處可能指詩人自己。
幽壑(hè):幽深的山谷。壑,山溝。
杖藜(lí):拄著用藜草做的手杖,此處代指詩人停留的地方。藜,一種草本植物,莖可做手杖。
封:覆蓋、籠罩。
此詩應為詩人游覽道士谷時所作。道士谷多為山林幽境,詩中描繪了離開山谷時的所見所感,反映了詩人寄情山水的游歷生活。具體創作時間與詳細背景因史料未明,暫不可考。
全詩以“游”為線,從“去”谷起筆,依次描繪深松、霧散、夕陽、月出、鐘鳴等景象,最后回望山谷,以白云封谷作結,層次清晰,意境幽遠,展現了山林之美與詩人的閑適意趣。
動則勒長夫,一夫金十二。長吏亦受欺,金來僅得四。
虞城枕山麓,七水流如弦。昔人肇嘉名,千古稱琴川。猗余少年日,結廬住川邊。每得琴中趣,不暇絲桐傳。此意常自知,脈脈無與言。
春星羅廣陌,熹微依徵傳。雄雞無停號,炯爾天地旦。浮陰忽來滋,焉能長清漢。脩條未易材,微萌無難蔓。送客各自媚,誰當發浩嘆。仕宦恒苦晚,行樂恒苦短。所以邴生秩,往往不待滿。
鴻雁絕稻粱,江湖自嬉飽。君看太廟犧,所欠非芻藁。
衣白苧,雪面墮愁鬟。不識朝云行雨處,空隨春夢到人間。留向畫圖看。慵臨鏡,流水洗花顏。自織蒼煙湘淚冷,誰撈明月海波寒。天澹霧漫漫。
并吞天下憶當初,萬國風云聚此都。太液波濤連渤海,居庸關隘接歐衢。清人未改明宮殿,新學全移漢圣儒。眼看新樓淹故跡,昆池還有劫灰無。
清道橋頭百姓家,逸齋遺教是桑麻。關門不管周朝事,數典何因學畫蛇。
楚水吳山久別離,每因嘉節重相思。今來一處稀相見,何必思情勝昔時。
為問西來信,燈凡幾葉傳。林端千梵接,象外二峰懸。演法開三乘,觀空出四天。何時解塵縛,來此共棲禪。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琴弄胡床磬懶敲,幽蘭馥馥竹蕭蕭。圖書四壁留仙篆,彝鼎千秋應斗杓。氣溢空中游汗漫,翼垂海上駕扶搖。銜杯下榻多情興,倚杖重來不待招。
有美詩書裔,由來號德門。分符聞遠祖,冠豸見諸孫。蘭玉春風藹,松楸雨露繁。奉先祠夙搆,系族譜猶存。制度深詳究,儀文舊講論。堂階明等級,昭穆序卑尊。祭器清尤潔,齋居寂不喧。麗牲碑已老,玉鬯禮彌敦。承祭推宗子,聯行肅弟昆。蘋蘩供俎豆,醪醴注罍樽。縮酒茅偏潔,焚香鼎自溫。暖光浮蠟炬,烈焰燭糝盆。祼奠終三獻,歌謠遍一村。燕毛常序齒,敬祖重分膰。士論咸歸美,鄉閭無間言。觀風有使者,我喜為敷宣。
一室歸來萬事新,窗間橫竹掛朝紳。九流未讓圜機士,四海寧慚巧宦人。
為問吳中賢半刺,牙緋新著主恩深。春風總是長依幰,暮夜都無可卻金。見贈虔刀時出匣,親栽召樹已成陰。莫疑門下諸生頌,強半酬知一片心。
白河入口石塘城,上流元自古開平。巖立星辰孤墮影,野清刁斗空傳聲。戍樓倚月橫吹動,虜帳燒腥遠火明。魏將殞身曾此地,邊人語及尚沾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