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九日史三親家置酒園舍以賞春芳花落枝空且有后時之嘆傳杯既久起而較射散步鄰園忽見楸花一樹紅白可愛同游盡歡抵暮乃已因有此作山人識 水亭涼處
先生坐水亭,三伏不知暑。多少熱中人,安得此閒處。
橋下寒塘凈,橋邊風物清。倚闌閒得句,不入俗人情。
種得四時花,終年香不絕。有暇輒開樽,何必逢佳節。
高樓時一上,眼界豁無涯。望入遼天去,悽然有所思。
先生坐水亭,三伏不知暑。多少熱中人,安得此閒處。
橋下寒塘凈,橋邊風物清。倚闌閒得句,不入俗人情。
種得四時花,終年香不絕。有暇輒開樽,何必逢佳節。
高樓時一上,眼界豁無涯。望入遼天去,悽然有所思。
先生坐在水亭之中,即便三伏天也感覺不到暑熱。世間有多少追名逐利、被世俗煩惱困擾的人,哪里能有這樣閑適的地方。橋下的寒塘清澈潔凈,橋邊的風景清新宜人。倚靠在欄桿上悠閑地想出詩句,這意境是那些世俗之人無法體會的。種了四季常開的花,一整年都有花香不斷。有空就打開酒樽飲酒作樂,何必非要等到佳節才如此呢。時不時登上高樓,眼界變得無比開闊。目光望向遼遠的天際,心中不禁涌起凄涼的思緒。
三伏: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熱中人:指熱衷名利、被世俗事務纏身的人。
閒處:閑適的地方。
風物:風景。
開樽:打開酒樽,指飲酒。
豁無涯:開闊無邊。
遼天:遼遠的天際。
由于缺乏具體信息,推測此詩創作于詩人在水亭享受閑適生活之時。當時可能正值炎熱的三伏天,詩人在水亭中感受到與世俗的喧囂不同的寧靜,從而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詩人對閑適生活的追求和對世俗的超脫。其特點是語言質樸,意境清幽。在文學上雖可能未產生廣泛影響,但展現了詩人獨特的生活情趣和精神境界。
自君之出矣,鏡臺塵網生。思君如海水,浩蕩何時平。
江北江南路幾千,春風容易老華年。謝家兄弟多相似,不識何人是惠連。
遄死復何恨,頫仰若有牽。陟岾履宿草,背養已十年。高壙良可營,屢空徒遷延。巢中有三雛,參差齊父肩。無食又無衣,抱影各孑然。久凋王生柏,未見原公阡。何有禽慶約,期了向平緣。咄咄計安出,有淚如流泉。況乃鮮兄弟,焭焭殊可憐。但苦嚴霜飛,何知華月圓。泌水衡門下,且草子云玄。
詩魂欲伴斜陽葬,怕見殘紅。旸谷融融。另帶群星出自東。春回肯用榆錢贖,不問晨風。醉里英雄。為護千花一盡忠。
煙霞直上逍遙谷,路轉山腰咫尺迷。已覺洞天分圣境,更疑石磴是仙梯。霜添紅葉黃花好,天與金壺玉柱齊。醉倚西風正南望,暮云煙草一時低。
萬里成南瀆,西江比北長。濁辭交阯國,清入祝融鄉。子母禾田沃,仙靈藥市香。無窮洲島影,煙雨共微茫。
流杯亭上酌,修竹亂溪沄。暝樹煙常合,春山雨不分。別情依去鳥,客路入重云。懷舊仍傷遠,勞歌夜獨聞。
惜春無計為春留,獨倚元龍水上樓。無數飛花隨宿雨,海門東去更東流。
細風吹雨過池亭,閒誦金剛般若經。幽鳥漸知人出食,雙雙戢羽立疏欞。
昔迎留守蕭丞相,今哭談經戴侍中。一代高情無覓處,落花殘日九原風。故郡迎喪匝野悲,柳車丹旐共逶迤。泉涂自古無春色,可惜森森瓊樹枝。
靈苗移自明珠浦,培灌經年花未蕃。漫把國書方國器,識之難似種之難。
卓犖三夫子,才名重一鄉。畫堂昭祀典,青簡挹馀芳。風月同清白,江山共久長。懷賢意何限,喬木此甘棠。
龍梭織處人難見,地軸舒來尺莫量。定是水仙工性巧,逐時裁去補滄浪。
露重宿妝凝,地偏春睡足。卜夜到橫參,卻須高舉燭。
夜雨偏傷獨睡情,芭蕉點點助寒聲。分明隔著窗兒紙,直向心頭滴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