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興十二首 其四
病起殘骸不自支,
旋烹藜粥解饑羸。
一編蠹簡青燈下,
恰似吳僧夜講時。
病起殘骸不自支,
旋烹藜粥解饑羸。
一編蠹簡青燈下,
恰似吳僧夜講時。
病愈后身體虛弱難以支撐自己,隨即煮了藜粥來緩解饑餓與瘦弱。在青燈之下翻閱著被蟲蛀的書籍,這情景恰似當年吳地僧人夜間講經的時候。
殘骸:指病后衰弱的身體。
不自支:自己難以支撐。
旋:隨即,馬上。
藜粥:用藜菜煮的粥。藜,一種野菜。
饑羸:饑餓瘦弱。
一編:一冊,一本。
蠹簡:被蟲蛀蝕的書籍。
吳僧:吳地的僧人。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可推測,詩人應是經歷一場疾病后,身體虛弱,生活清苦。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于青燈下讀書,回憶起往昔吳僧講經的場景,從而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是展現詩人病后的生活與心境,以平淡的生活場景入詩,體現出詩人在困境中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其特點是語言質樸、意境清幽。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未產生重大影響,但能讓讀者感受到詩人細膩的情感和獨特的生活情趣。
一道春江枕驛樓,聞君此處泊行舟。
花當粉檻人閑立,燕拂青蘋水漫流。
芳草引歸南國夢,和風吹起故園愁。
余今自是迷津者,為勸王孫莫遠游。
外身道不遠,異類自能馴。
尚有相親獸,應無可棄人。
溪邊同飲水,林下共棲真。
寂寂空巖畔,千秋跡已陳。(同前。)
翠閣傍瀛洲,洲中勝事幽。
沙明眠雪鷺,波漲宿霜鷗。
濺雨荷盤膩,縈風柳帶柔。
公余自多暇,尊酒奉仙游。
平泉風景好高眠,水色風光滿目前。
剛欲平他不平事,至今惆悵滿南遷。
炎蒸不可度,執(一作倏,又作賴)爾生涼風。
在物誠非器,于人還有功。
殷勤九夏內,寂寞三秋中。
想君應有語,棄我如秋扇。(《鑒誡錄》三《落韻貶》)
玉樓珠戶養經時,放出雕籠久不飛。
秦地游僧一彈指,楚城遷客重思歸。
崗田戲下晴風暖,茅垅驚啼返照微。
山畔家家有羅網,莫教傷損好毛衣。
濟世應須不世才,調羹重見用鹽梅。
種成白璧人何處,熟了黃粱夢未回。
相府舊開延士閣,武夷新筑望仙臺。
青雞唱徹函關曉,好卷游幃歸去來。(見《宋詩紀事》卷九十引《墨莊漫錄》。)
(見《墨莊漫錄》卷一,云為元符初胡詠之在信州弋陽縣見道人所題詩,時人推測此道人“必為呂翁”。)
批破《陳書》后,都無御敵心。
庭花春易盡,璧月夜難沉。
臣爵妖姬醉,新詩[狎](狹)客吟。
江神如訪問,教到井中尋。
寂寂金庭洞,清香發桂枝。
魚吞左慈釣,鵝踏右軍池。
一逕茅茨下,千峰麋鹿群。
鴻妻同懶逸,漁父每知聞。
旦暮鳥擇木,天陰山出云。
此心終不動,鼓腹向堯君。(同前七)
《五代會要》七《廟樂》曰:“太祖圣神齒數肅文武孝皇帝廟室酌獻舞《明德之舞》,登歌樂章一首,太常卿田敏撰。(參《舊五代史》一四四《樂志》)”
惟彼岐陽,德大流光。載造周室,澤及遐荒。
于鑠圣祖,上帝是皇。迺圣迺神,知微知章。
新廟弈弈,豐年穰穰。取彼血膋,以往烝嘗。
黍稷惟聲,籩豆大房。工祝致告,受福無疆。
(《樂府詩集》十二《郊廟歌辭》)(《全唐詩》卷十六《郊廟歌辭》收入,不署作者。)
夜宿烏牙寺,
舉手捫星辰。
不取高聲語,
恐驚天上人。
孝是前身緣,不由相放習。
兒行不憶母,母恒行坐泣。
兒行母亦征,項膇連腦急。
聞道賊出來,母愁空有骨。
兒回見母面,顏色肥沒忽。
身前身后事茫茫,
欲話因緣恐斷腸。
吳越溪山尋已遍,
卻回煙棹上瞿塘。
閑吟理輕步,不厭涼夜詠。
斷續風際聲,清羸月中影。
螢光拂花露,泉脈連桐井。
心暢百慮銷,境條萬籟靜。
前賢有遺韻,顧我三日省。
朗懷方自怡,星河漸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