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沙女士宗蓮絲繡牡丹尺頁
千紅萬紫各登場,
國色誰知別有香。
一自清平傳絕調,
至今艷說百花王。
千紅萬紫各登場,
國色誰知別有香。
一自清平傳絕調,
至今艷說百花王。
千萬種花朵紛紛登場展現風采,誰能知道國色牡丹還有別樣的清香。自從李白寫下清平調的絕妙篇章,到如今人們還在熱烈談論這百花之王。
國色:指牡丹,古人稱牡丹為國色天香。
清平傳絕調:指李白為楊貴妃在沉香亭賞牡丹時所寫的《清平調》三首,堪稱絕調。
百花王:指牡丹,牡丹有“花中之王”的美稱。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確切知曉。可能是詩人看到沙女士宗蓮絲繡的牡丹尺頁,被其繡品中牡丹的形象所觸動,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社會可能對牡丹文化較為推崇,詩中引用李白清平調也反映出牡丹文化的傳承。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牡丹,突出其獨特的地位和魅力。通過對比和用典,使詩歌更具表現力。在文學上體現了人們對牡丹文化的喜愛和傳承。
金函詔下五云端,使者青驪白玉鞍。百越關山持節過,七閩父老杖藜看。橘花薦茗奩新綠,荔子冰漿椀漸寒。風物江淹應有賦,早因鴻雁寄長安。
伏枕經秋得暫還,可堪歧路轉間關。無端更歷三秋路,不厭頻看兩浙山。鄉味漸知鱸鲙美,客愁難減鬢毛斑。圣恩舊識深如海,便合從茲謝世艱。
入門披竹露,覓勝信芒鞋。瑤草潛幽澗,山花墜古厓。煙霞如有待,樵牧且相偕。眷戀林泉好,經過每暢懷。
從來土沃藉農勤,豐歉皆由用力分。薙草灑灰滋地利,心期千畝稼如云。
孰識東坡第一仙,謫來儋耳久悠然。潛心學易忘憂患,筑屋閑居度歲年。興遣不為哀屈事,情高嘗見和陶篇。拜公遺像渾如在,曾與鄉人恭敬賢。公已歸為玉局仙,茂林喬木自蒼然。鄉時寓客共千載,今日新堂恰百年。鐵畫銀鉤三大字,金章玉局一佳篇。遠煩幾似真雙美,后世應知兩并賢。
一經瞻顧遂空群,疑是同時解佩人。曾對絲綸當禁掖,終隨弦誦到成均。有如一夢邯鄲假,未始相離渾沌真。可怪滿城尋國艷,不知花在此中春。
樂游原上醉呼鷹,云擁將軍獵騎騰。憑吊不堪還駐馬,西風殘照漢家陵。
去年冠蓋長安道,客里因循過了梅。今歲花開轉多事,簿書叢里兩三杯。
敷天不及一蜂窠,忍憶陵園沒野蘿。南國露濡行拜掃,北邙風景動悲歌。孤心自與殘燈語,一日還同幾歲過。溪上乍添春漲綠,不知涕淚孰為多。
楚水浮煙斂,湘山積雪晴。瑤華垂古木,素月滿寒城。吏散公庭靜,溪喧客棹輕。仆夫早嚴駕,吾欲訪袁生。南雪舊希見,苦寒今乍逢。空林愁虎豹,積水喜魚龍。瘴癘全寬客,禎祥復慰農。千山如削玉,長望倚庭松。
向蠻荒、乞取露華春,奪歸占人先。有天香飄灑,金鈴將護,經歲經年。多少風吹雨打,依舊斗芳妍。萬里天南路,人被花顛。比似海棠猶怒,況桃花輕薄,柳絮纏綿。問通明章奏,幾下九重天。只教說、東君清興,向沈香、亭北倚欄看。凝眸處、一枝秾艷,傾國堪憐。
浮玉同分榻,臨風思不群。我懷無可贈,只有半山云。寒雁橫春霧,江梅老夕曛。杖藜回首處,何日更論文。
江南四百八十寺,未抵西湖勝處多。不用樓臺帶煙雨,只看宮殿壓晴波。
寶地何人舊布金,繞檐秪樹已成林。千峰回合供禪悟,一水潺湲答梵音。結侶可嫌元亮醉,會心時有惠休吟。新州引望南宗近,欲向風旌證佛心。生涯老矣為誰容,歲晏離居事事慵。竹火佐廚分佛供,山云留榻怯晨鐘。侵尋旅況年光似,咫尺鄉關霧靄封。野性已拚林臥隱,題詩休倩碧紗籠。
兩度河間有報書,安州不見駕來車。興知王子殊非淺,跡在韋郎本不疏。未必老逾相別后,可應難是入官初。十年離恨長安地,尚憶趨庭有伯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