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化元年春予奉命偕趙總戎良佐提兵征兩廣四月望日師發南京次大勝關總戎以詩見贈次韻奉答
先聲已破鬼門關,螻蟻殘生掌握間。不信三苗不從化,將軍今是趙平蠻。
長江萬舸擁天兵,父老壺漿候遠汀。莫怪風聲震遐邇,此行正欲埽膻腥。
先聲已破鬼門關,螻蟻殘生掌握間。不信三苗不從化,將軍今是趙平蠻。
長江萬舸擁天兵,父老壺漿候遠汀。莫怪風聲震遐邇,此行正欲埽膻腥。
先聲奪人已震懾鬼門關,敵人如螻蟻般的殘生已在掌握之中。不信三苗之民不接受教化,將軍如今正是平定南蠻的趙公。長江上無數戰船簇擁著朝廷大軍,百姓帶著酒食等候在遠方的水邊。不要奇怪軍威遠震四方,此次出征正是要掃除寇亂。
鬼門關:古關名,在今廣西北流市,地勢險要,常指通往南方的險要關隘。
螻蟻:比喻弱小的敵人,此處指兩廣叛亂勢力。
三苗: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史記》載其“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此處代指兩廣叛亂部族。
壺漿:用壺盛酒漿,《孟子》有“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指百姓犒勞軍隊。
膻腥:代指叛亂的寇賊,含貶義,喻其如腥膻之氣污濁地方。
此詩作于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年)春,作者與趙良佐(總戎)奉命率軍征討兩廣叛亂。四月十五(望日),軍隊從南京出發,途經大勝關時,趙良佐以詩相贈,作者遂次韻回贈。詩中反映了明軍出師時的聲威及百姓支持,亦體現平叛的決心。
此詩記錄了明軍征兩廣的出師場景,前半段強調軍威震懾與平叛信心,后半段描繪軍民同心的盛況,主旨明確;語言豪邁質樸,情感昂揚,是明代邊塞軍事題材的典型作品,展現了當時朝廷平亂安民的政治訴求。
括蒼山上云,山好云亦好。 可憐山下僧,看云不知老。
岸柳陰陰躍錦鱗。并湖蓮子恰嘗新。誰教故歲應官去,會老堂中少個人。歸未久,意彌新。吹香不斷酒傾銀。行藏判已天公付,且斗而今見在身。
莫惜一樽留,共醉錦屏山色。多少飛花悠揚,送征輪南陌。曲湖歸去未多時,還捧詔黃濕。生怕別來凄斷,看滿園行跡。
燕雀風輕二月天。一枝何處是家園。有花不惜是誰憐。生嫌怕,不為老人妍。眉黛擁連娟。高情時載酒、雁湖邊。略無雕飾自天然。新詩好,品第入朱弦。
次韻上呈,并以寄洋州也 簾卷東風,□林外、鳥啼姑惡。政迤邐、花梢紅綻,柳梢黃著。散策丘園容懶□,折沖樽俎須雄略。但有書盈屋酒盈缸,還堪樂。 嗟每被,浮云縛。黃粱夢,新來覺。悄祗愁湖海,故交遼邈。一紙素書來問我,數峰蒼玉何如昨。更幾時、夜雨落檐花,同春酌。
祗記梅花破臘前。惱人春色又薰然。山頭井似陸公泉。 上客長謠追楚些,嬌娃短舞看胡旋。崇桃積李自年年。
又送鵬程軒翥,幾看駒隙推移。多端時事只天知。不飲沈憂如醉。白首已甘蓬艾,蒼生正倚丞疑。楚臺風轉一帆吹。朝列問君來未。
青帝初傅令,山河萬象新。 圣恩寬似海,世態樂同春。 拜闕難辭老,居官豈為貧。 京華望不遠,感激切微臣。
庭前高挺碧玉樹,秋日奈茲風露何。 兩度開花君莫問,為渠天近得香多。
西郭維舟水滿津,從容鄭圃得尋真。 蓬萊路隔人間世,桃李花開劫后春。 風雨或聞鮫杼響,弦歌曾與草堂鄰。 交游不忝羊求輩,歲晚相期跡未塵。
扁舟夜泊新郭市,石湖水深清且泚。 長嘯一聲天地秋,萬壑驚風泣山鬼。 匡廬生,玉山子,意氣相傾誓終始。 呼童沽酒烹錦鯉,醉入蘆花月如水。 周郎放歌踏船尾,我亦和之聲亹亹。 明月照我心,秋水洗我耳。 富貴亦何為,人生行樂爾。 城中黃塵眼為瞇,安得置我丘壑里。
過雨重云,滋菭小閣。倦懷無托。欲作中秋,青天閟蟾魄。
誰將令節,還報與,幽人知覺?山角。叢桂晚風,度秋香簾箔。
微霜乍落。催發無情,連宵綴紅萼。商量仙子綽約,緩飄卻。
好與歲寒相守,不管蛩聲哀樂。任崄巇山路,料理一雙芒屩。
蔡明遠,鄱陽人。真卿昔刺饒州,即嘗趨事。及來江右,無改厥勤,靖言此心有足嘉者。一昨緣受替歸北,中止金陵,闔門百口,幾至糊口。明遠與夏鎮不遠數千里,冒涉江湖,連舸而來,不愆晷刻,竟達命于秦淮之上。又隨我于邗溝之東,追攀不疲。以至邵伯南埭。始終之際,良有可稱。今既已事方旋,指期斯復。江路悠緬,風濤浩然,行李之間,深宜尚慎。不宣。真卿報。
仲尼夢奠,七十有二。周王九齡,具不滿百。彭祖資以導養,樊重任性,裁過盈數,終歸冥滅。無有得停住者。未有生而不老,老而不死。形歸丘墓,神還所受,痛毒辛酸,何可熟念。善惡報應,如影隨形,必不差二。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