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友人之京
燈前慈母線,時樣制春袍。未著心先喜,蛛絲上剪刀。
此別意何如,人來即寄書。圣恩無遠近,隨處是安居。
南風昨夜起,吹動木蘭舟。底事長江水,年年帶別愁。
燈前慈母線,時樣制春袍。未著心先喜,蛛絲上剪刀。
此別意何如,人來即寄書。圣恩無遠近,隨處是安居。
南風昨夜起,吹動木蘭舟。底事長江水,年年帶別愁。
燈前母親穿針引線,按照時新樣式縫制春袍。春袍還未穿上身,心里已先有了歡喜,連剪刀上都落著蛛絲(一片溫馨)。此次離別心情如何?只望有行人來便寄信相告。圣上的恩惠普澤四方,無論遠近都能安居樂業。昨夜南風輕起,吹得木蘭舟輕輕搖晃。可為何長江水,年年都載著離別的愁緒?
慈母線:化用孟郊《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線",指母親為游子縫制衣物的線,代指母愛。
時樣:當時流行的樣式。
蛛絲上剪刀:剪刀上落有蛛絲,暗示家中安寧溫馨的生活場景。
木蘭舟:用木蘭樹制造的船,詩中代指華美的行舟。
底事:為何,何事。
詩作當為友人赴京城時所作。古代文人常通過送別詩表達關切,此詩或創作于友人啟程前夕,詩人既為其即將踏上新途而欣慰("圣恩無遠近"),又因離別而惆悵("年年帶別愁"),反映了普通士人間的真摯情誼。
全詩以"送友人"為核心,前寫臨行前的溫馨(慈母縫衣),中述別時叮囑(寄書報平安),后嘆離別之愁(江水載愁),層次清晰。通過生活細節與自然景物的結合,將祝福與離愁融于一體,體現了古典送別詩"淡而有味"的藝術特色。
一枝繁杏宋墻東。翠帷重。卷春風。留得殘妝,簾月拜玲瓏。云作鬢蟬霞作袂,香霧濕,玉鬟松。閑情都付燭華紅。瑣窗中。照芳容。細逐行云,零亂紫金峰。天外翠鸞仙侶在,城闕晚,夢芙蓉。
舟子招招催渡開,多情臨別更遲徊。虛煩竹馬城邊候,實泛星槎海上回。南郡秋風悲鼓角,武昌明月見樓臺。懷人莫厭書頻寄,江口云帆日往來。
去年石上君攜我,今日溪邊我送君。世事盡從朝晚過,人情難必死生分。
國士南中世盡知。頻傳彩筆慰相思。依稀話雨夜窗時。執手鐘山迎翠色,摧心四化失文期。黃壚一顧不勝悲。
一樹煙花一蜃樓。干支十二又從頭。早將世界妝成畫,莫把升平幻作愁。春動矣,雪消不。天涯尚有未歸舟。抱寒真可支殘夜,任是風刀割我眸。
繁花生絕塞,春至幾枝空。舞雜梁園雪,飄隨庾嶺風。妝臺香點砌,官閣影辭叢。少婦高樓上,含悽曲調中。
萬牛來丘山,大廈高崔嵬。當年誰苦辛,遺此千歲材。手持百松子,與之俱傾頹。殷勤囑造物,為護荒山隈。今來見毫末,喜溢蒼煙堆。十年望根立,百年排風雷。自此千萬年,再見明堂開。東家十年計,戢戢千頭栽。豈不早有望,求此良悠哉。
明朝吾渡海,汝魄在它鄉。六七年華短,三千客路長。招魂情黯黯,歸骨事茫茫。有子應年長,平生不汝忘。
洲上檀欒竹萬竿,此君得所一般般。根雖易地終無異,操直參天也不難。冠借皮為疑斗燦,杖憑枝作覺龍寒。步虛詞罷幽閒處,好勘黃庭悟寸丹。
南風吹馬旱塵飛,粟種難投麥事非。不忍離亭對尊酒,蕓編相贈兩依依。
琳宮玉宇鎖崔嵬,絕頂松窗對月開。昨夜仙翁騎鶴去,五云深處采芝回。
對月默默語,清光應照君。記得別時約,相思但望云。月亦有圓缺,云亦有聚散。散與缺猶可,離愁尚減半。忽見云間月,低頭憶遠人。相思不相見,空有淚沾巾。君如失凰侶,妾如寄生草。桑末猶堪依,誰念君懷抱。孤棲霜露叢,忽遇花落期。花落無人掃,凄涼兩地知。
名園邀客綠尊開,紅旆行春五馬來。江迥波聲喧幾席,山寒霧色隱樓臺。庭中翠蔭延修竹,林下幽芳折老梅。為報青陽布新令,滿城甘雨使車回。
蹛林前歲偶同游,話舊知經五五秋。未厭群烏棲柏府,又騎一鶴上揚州。受書此日名方起,奏最他時考更優。塵里初衣方皎潔,豈令大幕久淹留。
荊鄂相望一水間,早秋為別仲秋還。乾坤去住真如寄,車馬馳驅不暫閒。白帝城頭烽火急,黃牛峽里戰旗殷。江陵舊是襟喉地,蜀道東來第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