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李白醉歸圖
寄語襄陽兒,莫唱銅鞮曲。春風吹潑醅,漢水年年綠。
日落峴山西,風吹白接?。不騎山簡馬,驢背倒馱詩。
一辭金鑾殿,甘作醉鄉侯。東華塵似海,不及臥糟丘。
玉皇五色麟,不踏京華塵。如何捉明月,一醉三千春。
朝醉長安花,夕醉襄陽月。至今花月間,不見醒時節。
寄語襄陽兒,莫唱銅鞮曲。春風吹潑醅,漢水年年綠。
日落峴山西,風吹白接?。不騎山簡馬,驢背倒馱詩。
一辭金鑾殿,甘作醉鄉侯。東華塵似海,不及臥糟丘。
玉皇五色麟,不踏京華塵。如何捉明月,一醉三千春。
朝醉長安花,夕醉襄陽月。至今花月間,不見醒時節。
想對襄陽的年輕人說,不要總唱那《銅鞮曲》。春風輕拂著未過濾的新酒,漢江水年復一年地碧綠。夕陽落在峴山西邊,風兒吹起李白頭上的白頭巾。他不騎山簡那樣的醉馬,卻在驢背上倒馱著詩卷。自離開金鑾殿后,甘愿做個醉鄉中的侯爵。東華門外的紅塵如大海般喧囂,遠不及醉臥酒糟山丘的自在。玉皇的五色麒麟,不愿踐踏京城的塵埃。為何要捉取明月?一醉便是三千年的春光。清晨醉于長安的繁花,傍晚醉在襄陽的明月。直到如今這花月之間,仍不見他清醒的時刻。
銅鞮曲:襄陽一帶的民間歌曲,多寫行樂之情。
潑醅(pō pēi):未過濾的酒,此處代指美酒。
白接?(jiē lí):古代一種白色頭巾,此處指李白醉態中的頭巾被風吹起。
山簡馬:晉代山簡任襄陽太守時,常醉酒騎馬,此處借指官場應酬的醉態。
醉鄉侯:比喻醉中逍遙的狀態,化用唐代王績《醉鄉記》中“醉之鄉”的典故。
糟丘:酒糟堆積的山丘,代指醉鄉。
五色麟:傳說中祥瑞之獸,此處喻指高潔超脫的品格。
此詩為題畫詩,當是作者觀《李白醉歸圖》后所作。通過描繪李白醉歸的種種場景,結合李白生平(曾供奉翰林后離開京城),表達對其超脫世俗、醉中自在生活的向往與贊美。
全詩以“醉”為核心,串聯李白離開仕途、醉臥鄉野的多個場景,既刻畫其放達形象,又借“花月間不見醒時”的夸張,突出其對自由精神的堅守,是一首生動展現李白個性與精神追求的題畫佳作。
青郊開別業,綠水抱孤村。旭日雞豚散,芳春竹樹繁。苔侵蔣詡徑,云護辟疆園。鄰舍香醪熟,還聞夜扣門。
沈園初進慎題詩,萬樹鳴蟬競唱“知”。吟事迷離心事定,綠楊送夢入荷池。
妾貌如花朝暮新,郎心似水蕩青春。相逢好是回塘路,荷葉深深不見人。
古松懸瀑掛清秋,分付人間百道流。半壁明霞一藤杖,夕陽為我小勾留。
九日佳名今古重,鳳城秋色正明樓。廚供清釀香浮袂,恩賜黃花憶滿頭。千里風煙殊未惡,五亭吟嘯不應休。明年歸覲酬前賞,倘念衰翁尚四愁。
不分無花空折枝,探梅要趁未紛披。憶常月地攜筇去,似許風裳倚竹時。莊蝶認香憐夢短,墨君寫影竟誰欺。故人底事江南北,驛使來時僅好詩。
空窗畫掩紅紗隔,一夕溫風長葵麥。秋去春來雙燕兒,年年銜粉扮妝額。芍藥死枝不死根,焉知黃土不青春。幽魂異日逢楊柳,應悔生前別舍人。
小隱吳門老歲華,為君彈劍一長嗟。共傳仙尉逢梅福,誰識名駒出渥洼。秋至任教塵滿甑,夢回猶覺筆生花。年來宦況甘如水,相對同烹顧渚茶。
秋社荒山里,迎龍野廟開。豚蹄田父祝,鞍馬縣官來。
紛紛兒女態,敢與丈人謀。獨有蒼髯叟,寒山共白頭。
高齋動云氣,蕭爽寸心閑。嫩萼紅經雨,亂峰青上簾。已看天地闊,誰謂路途艱。此境疑塵外,神思欲入禪。坦臥高齋里,夢醒還讀書。常憂行有玷,豈慮食無魚。晴岳接空闊,浮云看卷舒。崦嵫紅日迫,對此忽踟躕。
三游本豪武,七貴元驕惰。腰間血匕耀,頭上金丸過。艷妓掌列盤,孌童口承唾。高樓沸歌鐘,王侯日盈座。殺人不須仇,睚眥家立破。郭氏族盡滅,銅山死猶餓。
我看黃花意甚長,紛紛蕭艾不能荒。無論楚晉韓家事,萬古秋風只自芳。
烏衣緇布外無華,白錦中單分外嘉。只么跳行人不覺,忽然飛起自成花。粟黃蕎白未全秋,誰報烏衣早作偷。只在林梢筑倉廩,便知去處若為搜。
雨腳垂垂未肯休,舍東流滿舍西流。八分春種胚胎了,新水才來便徹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