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沅新撫巡廳劉小庵見寄七律三章答之四首 其一
聞君風詣獨崢嶸,瀟灑煙霞具勝情。
花外春深容吏隱,琴邊鶴唳趣詩成。
三年瘴雨韜經濟,六詔云山識姓名。
底事寅寮慳一晤,酒杯同置不同傾。
聞君風詣獨崢嶸,瀟灑煙霞具勝情。
花外春深容吏隱,琴邊鶴唳趣詩成。
三年瘴雨韜經濟,六詔云山識姓名。
底事寅寮慳一晤,酒杯同置不同傾。
聽聞您的風采卓異出眾,瀟灑地與煙霞相伴,有著超凡的情趣。在繁花深處的春天里,您能以小吏身份隱居;伴著琴音和鶴鳴,詩興便自然而起。三年來您在瘴雨之地暫時收斂了經世濟民的才華,在西南的云山間聲名遠揚。為何同僚之間卻難以見上一面,只能把酒杯放在一起,卻不能一同舉杯暢飲。
風詣:風采和造詣。
崢嶸:卓越、不平凡。
吏隱:指在官場中隱居。
鶴唳:鶴鳴。
瘴雨:南方山林間濕熱蒸郁致人疾病的雨霧。
韜:隱藏。
經濟:經世濟民的才能。
六詔:唐時西南少數民族稱王為詔,當時有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六個部落,稱為“六詔”,這里泛指西南地區。
寅寮:同僚。
慳:缺少、難得。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不詳。從詩中“三年瘴雨”推測,友人可能在西南地區任職三年,當地環境惡劣。詩人與友人同為同僚,卻難以相見,在收到友人寄來的七律后,便寫下此詩作答。
這首詩主旨是表達對友人的贊賞和不能相聚的遺憾。其特點是通過豐富的意象和巧妙的表現手法,將情感抒發得真摯動人。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當時文人之間的交往和情感交流。
梵宮今歷幾春秋,十里松杉石徑幽。率土盡傳禪法象,談空何怪晉風流。茶鐺有焰飛丹鶴,香殿無梁架赤虬。欲到上方無覺處,白云蒼栝共悠悠。
別有一天地,巉巖路不窮。白云扶怪石,碧澗浸寒空。杖屨虛無際,林巒杳靄中。歸途情更慊,習習起東風。
關梁閉,方不巡。合國吹,饗蠟賓。統微陽,究終始。百禮洽,萬祚臻。
已過黃昏更暗些。休將眼力各矜夸。葉黏蛛網猜癡蝶,枝綴蜂巢認朽花。添笑語,莫喧嘩。漸能頭上聽歸鴉。料知老至饒滋味,享有雙瞳黑幕遮。
野塘春水綠生漪,云淡風輕白晝遲。山鳥也憐幽絕景,數聲啼上綠楊枝。
曩與劉公同一邦,如今背我去堂堂。京師尊貴在朝者,為問誰能踰阿章。
漠漠波浮云影,遙遙天接山痕。一聲漁唱起蘋汀。名利緣渠喚醒。短棹擬攜西子,長吟時吊湘靈。白鷗容我作同盟。占取兩湖清影。
素波涼暈淡層城,怊悵三年此夜情。獨捲疏帷成默坐,暗蟲相應作秋聲。九旻含爽助清輝,萬里重陰誤賞期。正恨浮云無意緒,世間偏惱最明時。
斜抱琵琶漫訴愁,兒家舊族是嘉州。疏鐙忽暗清弦變,司馬青衫淚遍流。
南國春生江水肥,烏檣風扇錦帆歸。吳兒日暮棹歌發,驚起鴛鴦相背飛。
終古無名識是非,百年高興子陵磯。沙鷗不管人間事,細雨斜風自在飛。
湖海相忘日自疏,經年不作一行書。世間惟有韓康伯,肯為淵源住歲馀。
越俗甘麰少,擎來粉食先。瓊靡香稻屑,金銚素油煎。婦女添茶素,兒童減餅錢。爭言馎饦美,未若粔籹鮮。
幾年不踐城南路,岸嶼煙疃著處迷。半嶺寺藏蘿徑密,一溪橋傍竹堋低。病馀筋力愁車馬,老去登游厭杖藜。賴托高朋招引興,春風吟眺遍招提。
新水斜通浴鷺洲,蒼蒼孤嶼鏡中浮。黃花未綻江南景,紫蟹先成水國秋。舊路忽驚芳草合,高臺獨上暮云稠。郊居豈為棲遲計,堪笑人間沈隱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