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溪舟行即事
天設南閩多險阻,古今勞役幾時休?
下灘疑泛銀河水,上瀨如牽陸地舟。
響應風湍歌欸乃,身藏云木叫?辀。
筆床茶灶延緣好,準擬浮生托白鷗。
天設南閩多險阻,古今勞役幾時休?
下灘疑泛銀河水,上瀨如牽陸地舟。
響應風湍歌欸乃,身藏云木叫?辀。
筆床茶灶延緣好,準擬浮生托白鷗。
上天設置了福建多有險阻的地形,古往今來在此勞作服役的人何時才能休止呢?順流而下灘涂時好像泛舟在銀河之水上,逆流而上淺灘時如同在陸地上拉著船前行。風聲和湍急的水流聲相應和,人們唱起了漁歌,身體隱沒在云霧繚繞的樹木間,呼喊著拉船的號子。帶著筆床和茶灶沿著溪水前行十分愜意,打算在這漂泊的人生中寄托于白鷗般的自在生活。
勞役:指在閩地從事勞作、運輸等事務的人。
下灘:順流而下經過灘涂。
上瀨:逆流而上經過淺灘。
欸乃:象聲詞,行船時搖櫓聲,也指漁歌。
?辀(chōu):拉船的號子聲。
筆床茶灶:文人出行時攜帶的書寫工具和烹茶器具,象征閑適的生活。
延緣:沿著水流前行。
準擬:打算、準備。
浮生:指短暫虛幻的人生。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考證,但從詩中可以推測,詩人可能是在福建閩溪行舟時有感而發。福建地形多山,河流灘涂眾多,行舟困難,百姓在此勞作服役頗為辛苦。詩人在這樣的環境中,目睹百姓的勞役之苦,同時也體驗到行舟的艱難與樂趣,從而創作了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詩人對閩地百姓勞役之苦的同情以及對閑適自在生活的向往。其特點是將行舟的艱難與對生活的追求相結合,以生動的描寫展現出獨特的意境。在文學史上雖可能不是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作品,但也為我們了解當時閩地的風土人情和詩人的心境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歲事已告畢,客行殊未歸。蔞蒿穿雪長,水鳥背人飛。沮洳蒹葭遠,村墟煙火稀。邊風吹莫色,短策度斜暉。私喜歸期近,天邊更遠游。士須嘗險阻,吾敢恨淹留。塵事蟻旋磨,浮名魚中鉤。春風桃李月,倚柂看東流。
小閣江南夜,風塵揖上賓。人間初見面,天外正逢春。蓍草新年卜,梅花此夜親。千秋有文字,契合重前因。
門巷蕭騷不閉關,詩翁誰與破愁顏。儗尋杜位怕泥滑,欲過蘇端愁路難。野闊淮天山隔遠,溪深石罅水流潺。司征總是登瀛客,油蓋重重馬上還。
兒時拜舞祖庭前,白發烏紗一老仙。四十四年蹤跡遠,幼孫涉世亦華顛。
神州難復舊山河,散盡熊貔事講和。驢背看來猶矍鑠,朝廷誰說召廉頗。
中宵月娟娟,睡起得孤快。樹影在流水,天地有真態。灑然心鏡空,如或飲沆瀣。妙趣茍得之,著意成蒂芥。
過一山坳又一村,小溪流水映柴門。桑間少婦自采葉,舍下老翁閒弄孫。山霧欲收紅日晏,蕨根新洗碧潭渾。停輿暫向石亭坐,隱隱樵歌隔水聞。荒徑橫煙日色微,森森翠竹掩茅扉。鄰翁乞火蒸藜藿,童女臨溪洗葛衣。裊裊柳絲煙外細,青青梅子雨中肥。老農蠻語留人宿,兒出耕田暮欲歸。拂拂輕風谷雨初,綠楊堤上步紆徐。竹林生筍長過母,巢燕撲蟲歸哺雛。雨散溪流平岸漲,云開巖樹倚天孤。憑誰喚起王摩詰,寫入秋毫作畫圖。孤村欲暝絕飛鴉,落日高原樹樹霞。野水微風輕皺縠,林巒橫霧薄籠紗。山邊鄰火逢人滅,云際星光到地斜。自作幕賓今五載,幾回乘月到田家。
鐘山祇樹園,中涵一池碧。貯滿忽若虛,測深杳無極。遙通太液波,近映寶珠色。八德類凈區,奇蓮毓靈質。屢同金華彥,煩襟時一滌。垂筒汲清甘,煮茗松月夕。今朝惜分袂,對此翻不懌。歸弄雙溪流,應思池上客。
過了重湖雪浪堆,章江欲盡淦江來。到家無此江山景,畫舫行遲不用催。
圣主求賢按畫圖,頃將天秩界胥徙。精神不是能玄會,顏色安知非濫竽。
仙家蒼茫云海東,海光上與星辰通。昭回萬象森布列,靈景獨應圖書宮。宮中明星十有六,一一紫焰舒長虹。珠宮貝闕相蕩漾,頃刻萬狀難為容。群仙無事亦來往,鸞鶴隱見空明中。翩然一鶴下南斗,流輝萬丈驚蛟龍。蛟龍驚遁海天凈,惟有匹練懸高空。紫宮東南縱遐眺,晴霞五色交青紅。天孫停梭赤霄上,指點毫末分纖秾。帝傍絲綸要經緯,旋軫不待星躔終。石渠延閣五云繞,紫泥黃紙三更封。懸知不學卯金子,馀光反借青藜公。
兩朝身與國安危,典策哀榮此一時。木稼嘗聞達官怕,山頹果見哲人萎。英姿爽氣歸圖畫,茂德元勛在鼎彝。幕府少年今白發,傷心無路送靈軟。
晏起望南郭,依微見遠岑。疏花消夜雨,啼鶯罷秋林。偶有適道意,本無遺世心。不能勤四體,聊用寫瑤琴。
一徑蛇回日往還,雜花清切共彎環。豈必相停深細賞?來逢偶爾去偶然。
茸茸沙樹煙,沙白高如山。青山搖水動,歡去幾時還。山青有時綠,搖櫓聲相續。載夢過江來,聽我莫愁曲。身是江南人,不見江南春。春風吹裙帶,拂起落花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