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 其二
秋入高林曉色鮮,晨鐘敲徹寺樓煙。
柳邊洗缽僧三兩,塔頂看云象萬千。
西竺塵埋三世佛,南宗花散四禪天。
風幡不動心何動,晏坐空山意黯然。
秋入高林曉色鮮,晨鐘敲徹寺樓煙。
柳邊洗缽僧三兩,塔頂看云象萬千。
西竺塵埋三世佛,南宗花散四禪天。
風幡不動心何動,晏坐空山意黯然。
秋天進入高大樹林,清晨景色鮮明艷麗,晨鐘聲響徹,穿過寺樓的煙霧。柳樹邊有兩三個僧人在洗缽,塔頂上能看到形態萬千的云朵。西方天竺的佛塵掩埋了三世佛,南宗的佛法如繁花散落在四禪天。風幡不動,心為何會動呢,我靜靜地坐在空山中,心中滿是黯然。
曉色鮮:清晨景色鮮明艷麗。
敲徹:聲響穿透。
洗缽:僧人清洗食器。
西竺:指印度,佛教發源地。三世佛:佛教中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佛。
南宗:佛教禪宗的南宗一派。四禪天:佛教術語,指色界的四禪天。
風幡不動心何動:源自禪宗典故,強調內心的主導作用。
晏坐:閑坐、靜坐。
具體創作時間和地點難以確切知曉,但從詩的內容可推測,詩人應是在游歷山寺時,受到佛教氛圍的感染,結合自身對佛法的感悟而創作。當時佛教在社會有一定影響,詩人可能在思考人生、佛法等問題,心境較為沉靜且略帶感慨。
這首詩主旨圍繞山寺的所見所感,表達對佛法的思考和內心的感慨。其突出特點是禪意濃厚,將寫景與禪理融合。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古代文人對佛教文化的探索和感悟。
河橋欲別惜分違,把袂相看到夕暉。好向一官思報稱,愿從同榜借光輝。青青草色留人醉,片片楊花逐馬飛。此景不堪頻悵戀,嶺民翹首望君歸。
赤云下平田,層巒紫光凝。疏鐘息萬籟,晴湖凈奩冰。倦翮戢已棲,游云澹相承。吹簫者誰子?空林起孤燈。感彼金谷人,怪石樛寒藤。壯意恥未沒,水涌風憑陵。亭亭玉浮圖,百幻隨廢興。振衣視天末,黯澹銀河升。朝曛詎異境,氣寂念始澄。
旅客承三顧,軒車忽再過。老年知自懶,古道信無多。春動云千里,天寒鳥一柯。下交松柏久,中感歲時和。未定青山計,聊為白石歌。身雖各燕趙,心豈限關河。世事堪高枕,邊籌定偃戈。有懷裁尺素,早晚到煙蘿。
十年關隴得春偏,戶有城南尺五天。昨夜臺躔照吳楚,夢中黃鶴亦欣然。
溪山相似路人疑,眾目詳觀固易知。厚貌深情懷險阻,離朱子羽謾揚眉。
秋風摵摵鳴枯蓼,船閣荒村夜悄悄。正當逐客斷腸時,君獨歌呼醉連曉。老夫平生齊得喪,尚戀微官失輕矯。君今憔悴歸無食,五斗未可秋毫小。君言失意能幾時,月啖蝦蟆行復皎。殺人無驗中不快,此恨終身恐難了。徇時所得無幾何,隨手已遭憂患繞。期君正似種宿麥,忍饑待食明年麨。
數株婀娜拂云青,一室蕭然遠利名。人物儼如陶令宅,風光不是亞夫營。暖煙夾道清明近,香雪飛空谷雨晴。何日杖藜容直造,為君沽酒聽新鶯。
啑血憐卿,露筋憐我,徹夜夢魂顛倒。聞聲已近,噓氣偏遙,待覓去么么狡。羅扇下,漸曚朧,抵隙投瑕,百般滋擾。起來空鼓掌,怎能批殺,雪余薅惱。一任是、屈戍镕金,流蘇綴玉,莫綰游行斑豹。臣饑欲死,割肉從廉,似可讓侏儒飽。叵耐貪殘,為伊不住爬搔。麻姑鳥爪,盼明河案戶,陣陣霜風迅埽。
客向江南去,人言冀北空。賈生前席念,嚴助薦賢衷。畫舫搖澄綠,飛車近軟紅。舊游應未改,尺紙問歸鴻。
染鸚鵡粒作春華,霜粉熬成亦當家。崖下老翁今□□,誇張盤饤對梅花。
脩葉鬧花增秀色,為誰幽徑撒秋香。還如此元行藏處,不為無人亦自芳。
六月霜威見直臣,繡衣玉斧大同巡。山分駝脊高中土,路折羊腸恐遠人。今日邊戎應辟馬,從來漢使獨埋輪。白頭校字慚年少,為客京華又一春。
莫見乾藤道是香,莫見白石道是羊。布簾賣酒齊誇好,甜辣須還到口嘗。
高懷偶與碧山俱,吟對鈐岡興有馀。小閣乍開延紫翠,層樓遙望入清虛。一簾樹色留啼鳥,萬卷蕓香避蠹魚。仰止定知聞道早,宮墻咫尺圣人居。
聞道辭花縣,因風寄短吟。虛懷惟片月,行色有孤琴。父老別時淚,郎官到日心。都城向晚肅,御水入秋深。霜冷催南雁,天高接上林。薦書應不負,霄漢聽來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