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少司馬楊以齋先生予告終養(yǎng)歸里次悔馀韻
行詣誰從末俗論,陳情今日袞衣人。
喜當海宇銷兵日,許乞林泉將母身。
得失不須分出處,去留總是戀君親。
馬蹄篤速行何亟,肯待河流泮早春。
行詣誰從末俗論,陳情今日袞衣人。
喜當海宇銷兵日,許乞林泉將母身。
得失不須分出處,去留總是戀君親。
馬蹄篤速行何亟,肯待河流泮早春。
行為舉止怎能用世俗的眼光來評判,如今這位身著官服的人向朝廷陳述奉養(yǎng)親老之情。慶幸正逢天下停止戰(zhàn)爭之時,朝廷準許他回到山林泉石間侍奉母親。不必去計較仕途的得失與出處,無論去留心中總是眷戀著君主和親人。馬蹄聲急促,他走得多么急切,怎肯等到河冰融化的早春時節(jié)。
行詣:行為舉止。
末俗:世俗。
陳情:向朝廷陳述奉養(yǎng)親老之情。
袞衣人:指身著官服的官員,這里指楊以齋先生。
海宇:天下。
銷兵:停止戰(zhàn)爭。
將母:奉養(yǎng)母親。
出處:指出仕和隱退。
篤速:急促。
泮:融化。
此詩應創(chuàng)作于天下停止戰(zhàn)爭的和平時期,楊以齋先生向朝廷請求辭官歸鄉(xiāng)奉養(yǎng)母親,得到準許。詩人有感于此,寫下此詩送別,可能當時社會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人們更注重親情倫理。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對楊以齋先生歸鄉(xiāng)奉母行為的理解和贊賞,突出了親情與君臣之義的平衡。其特點是情感真摯,語言樸素。在文學史上雖可能無顯著地位,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種價值取向和人情風貌。
一席三人抵項眠,心知篷外水如天。起來卻怪天如水,月落烏啼浦樹邊。
繁華當日說西京,人事千年幾變更。平樂臺荒空見跡,蓽茥館廢尚留名。龍門雨過波濤壯,金谷春回草木生。一自堯夫經過后,天津誰復識鵑聲。
桑乾亦是小黃河,橋下盧溝戰(zhàn)血多。水草近京稀白雁,風沙隨地有明駝。西山雪作春流大,北闕煙含野色和。知有鯉魚遺我否,無窮飲馬柰君何。
欲雪還難雪,冬威漸失嚴。但將千里燭,深掩九重簾。我已辭紅友,誰偕入黑甜。程門多樂事,豈止立寒尖。
中外臺端見表儀,不煩霜面瘴煙披。分來秘閣藜千點,校后諸生桂幾枝。門下陳欽談左氏,江東匡鼎受葩詩。懸知獨秀峰頭坐,五嶺云霞更屬誰。
經年于此忍朝饑,又見秋山草木腓。滿口陽春無和者,卻將錫杖向空飛。道人別我焦山去,擬卜穹巖畢暮年。帆來帆去澄江闊,我亦心馳落照前。口如布谷本無語,身似虛空何所還。觀音巖迥出云雨,好住幽窗望小山。
貴為掾,三語薦。貧為客,萬言策。飽欲死,長三尺。饑欲死,東方朔。廁中鼠,空倉雀。卵有毛,馬生角。巧抱甕,愚炙轂。真漸離,假孫叔。葉公龍,淳于鵠。矢欲直,鉤欲曲。歸去來,臥空谷。
五花金誥出金門,白發(fā)庭闈拜帝恩。當寧褒詞明日月,全家慶澤戴乾坤。椿陰諼彩晴逾好,桂馥蘭馨暖更繁。烏府幕中何以報,只應忠孝道彌敦。
雄圖不可見,墟墓亦無憑。寶藏應先發(fā),泉宮侈□稱。只余雙嶺月,長作萬年燈。山下東原道,人人說霸陵。
落日泛舟返,滄波通遠天。未逢三島使,還訪五羊仙。珠樹秋云涇,瑤臺夕靄懸。興來隨所適,沿月棹江煙。
地僻鹿為群,山深云作洞。莫遣風太吹,驚我游仙夢。
瑟瑟西風起,柴門寂掩關。月華涼似水,河漢在人間。
始可結交者,文酒滿金壺。圍棋帝臺局,系馬秦王蒲。長劍皆玉具,短笛悉銀涂。送歸日愁滿,留客袂紛吾。今成桓山上,秋風星散烏。
天機誰與辨毫纖,歲紀庚申憶在嚴。葭管欲飛冬至節(jié),犁花飄雜水晶鹽。寒催皎兔逃三窟,饑困烏鴉傍暮檐。酒落詩腸醒復醉,蛟龍驅舞筆鋒尖。
公子歸來,笑平生湖海,豪氣依然。黃金散盡,落魄誰識當年。世閒底物,解挽回、鏡里朱顏。人共道,愁須殢酒,幾回推向尊前。聞說夢熊初兆,喜一枝慰眼,歲晚流連。蟠桃會須結子,運偶三千。詩書舊業(yè),要他時、分付青氈。□□□、庭階照映,臥看玉樹芝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