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歌四首
大將南征討不庭,節旄萬里耀威靈。轅門五夜狼星墮,直挽天河洗甲兵。
萬里炎荒貼海平,腥波千尺舞長鯨。王師百萬從天下,瘴雨蠻煙一霎清。
瘴海樓船一夕過,瀘江鐵騎曉鳴珂。皇家飛將功成日,不數當年馬伏波。
熠熠參旗護陣門,喧闐鼓角擁回軍。當年麟閣休專美,此日云臺更策勛。
大將南征討不庭,節旄萬里耀威靈。轅門五夜狼星墮,直挽天河洗甲兵。
萬里炎荒貼海平,腥波千尺舞長鯨。王師百萬從天下,瘴雨蠻煙一霎清。
瘴海樓船一夕過,瀘江鐵騎曉鳴珂。皇家飛將功成日,不數當年馬伏波。
熠熠參旗護陣門,喧闐鼓角擁回軍。當年麟閣休專美,此日云臺更策勛。
大將向南征討不服從朝廷的逆賊,符節旌旗在萬里之外彰顯威嚴軍威。軍營中五更時分天狼星墜落(象征敵軍潰敗),仿佛直接引天河之水清洗勝利的兵器。萬里炎熱荒涼的沿海之地,惡浪中曾有巨鯨(叛亂者)興風作浪。百萬王師如從天降,瞬間蕩滌了南方的瘴癘與荒煙。瘴癘籠罩的海域戰船一夜駛過,瀘江的鐵騎清晨馬鈴作響。皇家的猛將功成之日,功績超過當年的伏波將軍馬援。閃爍的參旗星護衛著軍陣營門,喧鬧的鼓角聲中簇擁著凱旋之師。當年麒麟閣的功臣不必獨占美名,今日云臺閣將為這些將士再記功勛。
不庭:不朝見天子,指不服從朝廷的地方勢力。
節旄(máo):古代符節上裝飾的牦牛尾,代指傳達王命的信物,象征權威。
狼星:天狼星,古代星象學中主兵災,此處代指叛亂勢力。
洗甲兵:用天河之水清洗兵器,既指戰爭結束,也暗含對和平的期許。
炎荒:南方炎熱荒遠之地。
長鯨:比喻叛亂的首惡分子。
瘴雨蠻煙:南方濕熱環境中易致病的霧氣,代指惡劣的自然與社會環境。
鳴珂(kē):馬勒上的玉飾碰撞發出的聲響,形容軍隊行進的威嚴。
馬伏波:東漢名將馬援,曾任伏波將軍,以平定南方叛亂聞名。
參旗:星名,屬參宿,古代常以星象代指軍陣。
麟閣:漢代麒麟閣,漢宣帝曾繪功臣像于此;云臺:東漢云臺閣,漢明帝繪開國功臣像于此,均為表彰功勛之地。
此組詩應為慶祝南征平叛勝利而作。古代‘凱歌’多為軍隊獲勝后所唱,詩中‘南征’‘瘴雨蠻煙’等意象指向對南方邊疆的平定,反映了當時朝廷維護統一、鞏固邊疆的歷史背景,亦可見詩人對王師功績的激賞。
《凱歌四首》以組詩形式完整呈現南征平叛的過程:首寫軍威,次寫平亂,三贊將領,四頌凱旋。全詩緊扣‘凱歌’主題,通過宏闊的場景描寫與典故運用,突出王師的威武與勝利的輝煌,是古代軍旅詩中頌揚功績的典型之作。
翠禽無語鎮惺忪。黃篾三間雪里濃。此去斷橋東復東。曉云空。一半兒詩情一半兒夢。
怨風怨雨總皆非,風雨不來春也歸。蜀魄啼殘椿樹老,吳蠶吃了柘陰稀。墻頭紅爛梅爭熟,口角黃乾燕學飛。自是欲歸歸未得,肩頭猶掛一莎衣。
清朝祀事崇三禮,絕域衣冠走百蠻。鹵簿曉移通紫禁,箾韶春奏下彤關。爐煙欲動螭頭暗,旗影斜開豹尾閒。自是郊壇敦漢典,誰論玉檢上秦山。
洛下長大耳,東阿黑如墨。有問無不酬,有酬無不塞。
故苑昌華在海頭,離宮亦傍荔枝洲。蟬聲如水流高樹,催盡斜陽又一秋。
工夫全在放時收,鷂過新羅路太悠。世網愛河千渤泡,人寰苦海一浮洲。要知坐臥并行住,只在春冬與夏秋。昨日亭前柏樹子,分明說法聽聞不。
聲病消磨只古文,諸儒經術斗紛紜。不知舊學都無用,猶把新書強欲分。老病心情愁見敵,少年詞氣動干云。搜賢報國吾何敢,欲補空疏但有勤。一鎖樓中暗度秋,微官黽勉未能休。笑談容我聊紓放,文字憑君便去留。杯酒淋漓已非敵,清詩窈眇更難酬。東歸猶得聯征騎,同上嵩高望九州。
四十馀年列上公,春風細柳見英雄。曾將劍戟扶明主,慣擁貔貅任總戎。名播斗南層漢上,魂歸塞北遠山中。只今史館多才俊,解寫凌煙第一功。
黃雀風吹雨灌枝,錦帆開葉棹歌遲。金鈴簪向宮妝好,采取衣香入酒卮。窗外長條蘸碧流,鬢云眉月鏡中收。染花奩底從容簡,拈得飛環喜并頭。
姓名久已覆金甌,一品師臣德業優。黼扆尚詢黃發舊,袞衣難伴赤松游。松筠勁節高三事,桃李濃陰遍九州。蕭葉楊門端可繼,只今袞袞富公侯。
帝蜀為公論,當時詎敢然。文終錄楊戲,卷首冠劉焉。既已微情得,能將妙意宣。何須空嘖嘖,只說紫陽編。
牛女星躔粵水湄,梧江銀浦接漣漪。問津懶作明河賦,得巧還輸捷徑兒。龍氣漸消虞帝冢,蠻煙長覆柳侯祠。誰憐遷客迎涼夜?腸斷南山五色芝。
新婦抱兒歸,天清曜日暉。陰云凝霧雨,新婦抱兒去。窶窶勃姑鳥,此情那可曉。有兒有婦不作窠,教去教歸幾時了。謝豹謝豹獨何心,挈我裳衣無處尋。白露漙兮風勁,紅葉下兮秋深。我寒終不辭,皇天故不私。請看穴土重泉下,對人靦面何為者。
白日浮云暗鳳城,遠臣辭闕倍含情。愁經異域逢春色,忍別前溪對水聲。馬首東風猶自急,山腰新月為誰明。與君莫近蘆溝宿,水冷沙寒雁鶩鳴。
七年走薄宦,重放湖上步。偕客憩鷲峰,訪僧得龍樹。瘦骨書作祟,馀年藥為助。君技信精微,我疾判疑誤。多謝辦再往,一飽許復具。意偶俗物敗,行非山靈沮。定貽高人笑,竟墮塵事污。似聞今參寥,近在西林住。擬掇茗果供,飽玩玉雪句。勝踐后五日,盟兼諗鷗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