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汪鈍翁姑蘇楊枝詞二首 其一
紅橋綺陌柳陰濃,
歷亂飛花類轉蓬。
怪殺前山女貞樹,
能禁二十四番風。
紅橋綺陌柳陰濃,
歷亂飛花類轉蓬。
怪殺前山女貞樹,
能禁二十四番風。
紅橋邊繁華的街道上柳蔭濃密,紛亂的落花如同飛轉的蓬草。前山的女貞樹實在令人稱奇,它竟能禁受住二十四番風的吹打。
綺陌:繁華的街道。
歷亂:紛亂、雜亂的樣子。
轉蓬:被風吹得旋轉的蓬草,常喻漂泊無定。
怪殺:責怪、驚異,此處含贊嘆之意。
女貞樹: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冬季不落葉,耐寒性強。
二十四番風:古代以從小寒到谷雨的八個節氣,每節氣三番風,共二十四番,每番風對應一種花期。
此詩為作者與汪琬(號鈍翁)的唱和之作。楊枝詞原為民間情歌,后發展為詠嘆風物的詩體。清代姑蘇(今蘇州)春日風物宜人,作者或于游春時見景生情,借楊枝詞體與友人酬唱,描繪春景并寄寓感悟。
詩以姑蘇春景為引,通過落花的紛亂與女貞樹的堅韌對比,凸顯生命的不同姿態,語言通俗自然,兼具民歌的清新與詠物的深意,是清代唱和詩中描繪江南風物的佳作。
平康歸路欲黃昏,下馬青蛾白玉尊。一曲菱歌揮袂去,月明裝束候期門。
隨師三年,咳嗽相似。山僧隨這老漢六年,相識還同不相識。
群居抗節德非孤,肯為狂秦作大夫。試想當年風雨里,此身曾屈祖龍無。
不恨因緣不恨天,強持牙板向樽前。陽關一曲動山月,別淚千行盈酒船。薄命有情今已矣,傍人無意亦凄然。愿君學取梁間燕,秋去春來到妾邊。
千古虞韶,鳳凰飛去,太平雅曲誰傳。有碧瓊霜管,猶似當年。妙處風流幾許,待試問、天外飛仙。西州客,心邊賺得,一味春偏。清秋畫欄高倚,屏金縷紅牙,羯鼓湘弦。倩玉觴喚起,悲壯清圓。裊裊余音未了,正夜靜、月上寒天。青燈外,有人無語凄然。
白云山,紅葉樹,閱盡興亡、一似朝還暮。多事夕陽芳草渡,潮落潮生,還送人來去。阮公途,楊子路,九折羊腸,曾把車輪誤。記得寒蕪嘶馬處,翠管銀箏,夜夜歌樓曙。
小市人家簇,扁舟晚色清。山回傾地勢,閘險著溝聲。岸石篙存跡,溪風樹引情。明朝順流去,萬里眼初明。
春閨曉起淚痕多,倦理青絲發一窩。十八云鬟梳掠過,更將鴛鏡照秋波。
山雨喜開霽,爽氣滌煩襟。晚秋丹葉飄墜,籬菊散黃金。徙倚關河凝望,回首光陰輕駛,倏忽二毛侵。須信人間世,莫放酒杯深。一星子,名與利,漫浮沈。塞翁禍福無定,此理古猶今。妙處只應親到,外物從渠舒卷,出處我無心。袖手無新語,洗耳聽清音。
春恨不禁聽杜宇。買舟忽覓東鄞路。一笑輕帆同野渡。頻回顧。吳山越岫俱眉嫵。何事匆匆分袂去。夫君小隱臨煙渚。明夜月華來竹塢。相思處。還應夢屬清江櫓。
數載掩荊扉,重來似鶴歸。貧驚故吾甚,狂與世情違。歲儉誰供秫,霜寒未授衣。當湖惜別處,煙雨夜霏霏。
祈死誰知士燮哀,茍全性命且徘徊。王城依舊人如海,名德翻推褚彥回。
愿作云臺鏡,團圓誓不虧。朝朝綺窗里,相對畫蛾眉。
秋日尋詩獨自行,藕花香冷水風清。一涼轉覺詩難做,付與梧桐夜雨聲。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小屋如漁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