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淬劍石
尋常論養生,
未得養生說。
擬從林下游,
一書交盡絕。
既無當世志,
安用三尺鐵。
頻頻石上磨,
神光浸秋月。
可憐粗疏甚,
自謀何太拙。
危弦發哀彈,
幽憤終莫泄。
死留身后名,
有愧侍中血。
尋常論養生,
未得養生說。
擬從林下游,
一書交盡絕。
既無當世志,
安用三尺鐵。
頻頻石上磨,
神光浸秋月。
可憐粗疏甚,
自謀何太拙。
危弦發哀彈,
幽憤終莫泄。
死留身后名,
有愧侍中血。
平日談論養生之道,卻未真正領悟其精髓。本想漫游山林,卻因一封信斷絕所有交游。既然沒有入世的志向,何必執著于三尺長劍?頻繁在石上磨礪,劍的光芒仿佛浸在秋夜月光中??上惺麓质?,為自己謀劃何其笨拙。琴弦緊繃奏出哀調,內心幽憤終難宣泄。死后空留名聲,有愧于忠義之士的熱血。
養生說:養生的理論或方法,嵇康著有《養生論》,此處指未能真正參透。
擬:打算。
三尺鐵:代指劍,古代劍長約三尺,故稱。
危弦:繃緊的琴弦,喻指內心的壓抑。
侍中血:可能指忠義之士的熱血,或暗指因直言而犧牲的官員(需結合嵇康所處魏晉政治背景理解)。
嵇康為魏晉“竹林七賢”之首,因拒絕與司馬氏合作遭猜忌。此詩或作于其隱居期間,反映了他雖向往山林之樂,卻因政治高壓(如“一書交盡絕”暗指被牽連)無法真正超脫,內心矛盾與憤懣難以消解,最終被殺害的悲劇背景。
全詩以“淬劍”為線索,串聯起對養生、隱逸、志向的反思,揭示了嵇康作為魏晉名士在政治高壓下的精神困境——既不屑世俗卻難以全身,空留身后名而有愧于忠義,是對個體理想與時代沖突的深刻寫照。
丑石半蹲山下虎,長松倒臥水中龍。試君眼力看多少,數到云峰第幾重。
十夜茅檐宿凍云,商量送臘又迎春。并將束葦熏天焰,回得陽和捧日輪。
行行驄馬劾粗豪,叱叱黃牛倦作勞。窮則有馀名跡在,言之無作語聲高。誰求封禪家徒壁,自謂羲皇人似陶。見說醉鄉天地闊,此生聊向此中逃。
煌煌勛業繪凌煙,共說韋平有世賢。黃閤紫樞名將相,涼臺燠館半神仙。百年富貴真槐國,一日清閒勝葛天。祇恐九重方側席,東山未許遽高眠。
脫宮衣。正蘭湯新浴,綽約見嬌姿。海上瓊臺,天中令節,畫欄春色遲遲。囑薰風、紅妝穩護,誰念我、愁斷聚香絲。金帶圍銷,虹橋夢遠,惆悵芳期。莫問去年游冶,算杜郎俊賞,回首都非。冷入行云,群芳未殿,無端換了將離。最負他、曾稱近侍,空相謔、誰為寄相思。料是金屏斜倚,詛我多時。
蒼峰抱層嶂,翠瀑繞雙溪。下有幽人宅,蘿深客到迷。
十里春山色,芳菲亂水涯?,幊孛怨售E,玉洞斗新葩。野豁千林霧,川明萬樹霞。不知劉阮輩,何事到仙家。
黃梁夢覺人千里,白璧歸來月一缸。尊酒幾時忘北海,束書無路到東窗。臥龍宛宛冰生壑,飛鶴翩翩雪灑江。無限心期總寥落,秋風煙樹引歸幢。
山川無微云,萬物粲可數。長江秋氣至,美人在中渚。涼風吹蘭舟,木葉下如雨。魴鯉豈必多,書卷良可咀。初非與世殊,聊以樂空屢。
一枕凄涼夢未休,忽聞簫管雜歌謳。誰知曲里聲聲思,都是羈人宛轉愁。
蒼蒼石穴五百里,炎熱寒涼一漢家。絳灌蕭韓同故道,關張不共出褒斜。
梅粉初嬌擬嫩腮。一枝春信臘前開。玉英珠顆傍妝臺。明月泛將疏影去,暗香疑是那人來。消魂獨自立空階。
節過霜風袞袞來,幽叢渾欲臥蒼苔。故知短簿朝天去,更為淵明特地栽。
清風終日自開簾,涼月今宵肯掛檐。琴里若能知賀若,詩中定合愛陶潛。
艾褐家紬闊闊裁,抱孫攜子看燈來。馀甘暫棄從教覓,莫斗機心漫自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