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侍郎集賢院學士徐公挽詞二首 其二
嘆息書林友,
才華天下選。
并賦三陽宮,
集詩集賢殿。
具物衣如在,
咄嗟長不見。
既哀薤露詞,
豈忘平生眷。
嘆息書林友,
才華天下選。
并賦三陽宮,
集詩集賢殿。
具物衣如在,
咄嗟長不見。
既哀薤露詞,
豈忘平生眷。
為書林中的好友離世而嘆息,他的才華是天下所選拔的精英。曾一同在三陽宮賦詩作對,又在集賢殿編纂文集。隨葬的衣物仿佛他還在世間,可轉眼間已永遠不見。既已哀傷地唱起《薤露》挽歌,又怎會忘記平生的深厚情誼。
書林友:指文壇、學界的朋友。
三陽宮:唐代宮名,武則天時建于河南登封,為避暑離宮。
集賢殿:即集賢殿書院,唐玄宗開元年間設立的官署,掌刊輯經籍、搜求遺書等。
具物:指隨葬的衣物、器物等。
咄嗟(duō jiē):忽然、瞬間,此處指時間短暫。
薤(xiè)露詞:古挽歌名,《樂府詩集》載《薤露》《蒿里》為喪歌,后泛指哀挽之辭。
平生眷:生平的情誼、眷戀。
此詩為徐公(右侍郎、集賢院學士)去世后所作挽詞。徐公與作者同屬文壇、官署同僚,或有深厚交誼。詩中回憶二人共賦、同修典籍的經歷,反映唐代文人雅集與官署文化背景,表達對逝者的深切哀思。
全詩以“嘆息”起筆,通過追憶與徐公的文苑交游、身后遺物,結合挽歌抒懷,既贊其才名,又哀其早逝,情感真摯,是唐代挽詩中“以事寫情”的典型之作,體現文人之間的深厚情誼。
窈窕奇峰疊古苔,望秦嶺外勢徘徊。
巨靈非疋休期刻,毛女為鄰合往來。
傅粉微茫春雪在,墮鬟浮動曉云開。
好邀上雒王常侍,時就巖前飲一杯。
由徑尋山路,登臨步步疑。
縱高終帶險,任達亦須危。
況是多防地,那堪獨力時。
荊榛方櫛比,直道擬奚為。
雪干朱澹殞仙姿,千歲無征事可悲。
埋瘞肯饒鸚鵡冢,飛鳴不到鳳凰池。
遺翎尚在飄松逕,舊跡猶存傍槿籬。
應得羽人尸解術,夜來何處啄靈芝。
漁翁沙鳥傍回塘,攜杖閑吟繞寺廊。
遠岫不離青草渡,片帆時過綠苔墻。
風狂林木生清籟,日暖漣漪動畫梁。
張翰思鄉應有意,幾多屏障水為鄉。
年年賃宅住閑坊,也作幽齋著道裝。
守靜便為生白室,著書兼是草玄堂。
屏山獨臥千峰雪,御札時開一炷香。
莫笑未歸田里去,宦途機巧盡能忘。
臺山卜隠十余秋,曾伴仙翁處處游。
瀑布長流天上雪,翠屏高倚洞前樓。
云堆華頂尋飚馭,月滿靈谿狎海鷗。
此地重歸別得路,赤城玉府透瀛洲。
澹于寒霧亂于絲,無點無聲落不知。
輕助雪痕歸麥垅,暗隨春氣入梅枝。
踏苔立久微霑屐,遶竹吟余漸著髭。
翻憶滿身珠???,江頭閑把釣蓑披。
連翩作牧藹嘉聲,重疊光華是此行。
畫隼前驅男子貴,錦衣當晝故鄉榮。
虎溪駐目曾游熟,采石維舟舊吏迎。
來暮謳謠應載路,遲留桑梓肯忘情。
郡樓擁翠峰巒合,井邑交光竹樹明。
醇酎豈知千日醉,溫泉常見四時清。
下車不問山河改,布政先期獄訟平。
何日紫宸偏顧矚,圣君留意在編氓。
山川如幻閣長秋,一島飛來伴九洲。
不礙漁樵雙槳過,何妨羅綺四時游。
云疑泰華分張去,永憶蓬瀛散漫浮。
禁苑未知湖海樂,生綃寫取獻九州。
露莎煙竹冷凄凄,秋吹無端入客衣。
鑒里鬢毛衰颯盡,日邊京國信音稀。
風蟬歷歷和枝響,雨燕差差掠地飛。
系滯不如商嶺葉,解隨流水向東歸。
潔白又方正,似君心坦平。
空隨文價貴,未免刺毛生。
客被侵霜薄,山窗映雪明。
前春懸作榜,應見淡書名。
予生背時性孤僻,自信已道輕浮名。
中途失計被簪紱,目睹榮辱心潛驚。
雖從鹓鸞共班序,常恐青蠅微有聲。
清風滿壑石田在,終謝吾君甘退耕。
御前曾取好科名,一掾如何萬里行。
身落蠻夷人共惜,罪因文學自為榮。
吏供版籍多魚稅,民種山田見象耕。
君看咸通十司戶,投荒終久是公卿。
南溪亭蔽月,主簿好看云。
暇日曾移樹,炎風盡帶薰。
四窗山曲入,一徑草微分。
買石清流底,名賢待贈君。
謫居人事慵,幽興與誰同。
僧到烹秋菌,兒啼索草蟲。
掃苔留嫩綠,寫葉惜殘紅。
歲晏琴罇好,籬邊有菊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