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題陳橋驛
五代干戈苦戰爭,天心撥亂主潛生。
營光久應焚香祝,檢點曾傳得讖驚。
倉卒黃袍酬素志,綢繆金匱負遺盟。
最憐永棄幽燕地,當日師名是北征。
五代干戈苦戰爭,天心撥亂主潛生。
營光久應焚香祝,檢點曾傳得讖驚。
倉卒黃袍酬素志,綢繆金匱負遺盟。
最憐永棄幽燕地,當日師名是北征。
五代時期戰亂頻繁,百姓飽受戰爭之苦,上天為了結束混亂,暗中讓真命天子誕生。軍營中的奇異光芒長久以來就應讓人焚香祈禱,點檢要做天子的讖言曾讓人心驚。倉促間披上黃袍實現了素有的志向,卻在精心安排金匱之盟時違背了遺愿。最讓人惋惜的是永遠放棄了幽燕之地,當時出兵的名義還是北征。
五代:指唐朝滅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
天心:上天的心意。
撥亂:平定禍亂。
主潛生:指暗中誕生了能平定亂世的君主,這里指趙匡胤。
營光:相傳趙匡胤陳橋兵變前軍營中有奇異光芒。
檢點:官職名,這里指趙匡胤,他曾任殿前都點檢。
讖:預言、預兆。
黃袍:后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部下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為天子。
綢繆金匱:指宋太祖趙匡胤與趙普定“金匱之盟”一事。
遺盟:可能指某種之前的約定或承諾。
幽燕地:今河北、北京、天津及遼寧一帶,五代時被石敬瑭割讓給契丹。
此詩創作背景與陳橋兵變這一歷史事件相關。五代十國是一個動蕩不安的時期,戰亂頻繁。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宋朝,結束了五代的混亂局面。但宋朝建立后未能收復被割讓的幽燕之地。詩人可能是在回顧這段歷史時,有感而發創作此詩。
這首詩主旨在于回顧陳橋兵變及宋朝建立的歷史,指出宋朝雖結束了五代戰亂,但因決策問題未能收復幽燕之地。其特點是借史抒情,通過對歷史事件的描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文學史上,它為后人研究當時人們對這段歷史的看法提供了參考。
似龍鱗已足,唯是欠登門。
日里腮猶濕,泥中目未昏。
乞鋤防蟻穴,望水瀉金盆。
他日能為雨,公田報此恩。
日日恨何窮,巴云舊隱空。
一為棲寓客,二見北歸鴻。
有道期攀桂,無門息轉蓬。
賃居將罄比,乞食與僧同。
花月登臨處,江山悵望中。
眾皆輕病驥,誰肯救焦桐。
坐惜春還至,愁吟夜每終。
谷寒思變律,葉晚怯回風。
謁蔡慚王粲,憐衡冀孔融。
深恩知尚在,何處問窮通。
莫倦連期在醉鄉,
孔門多戀惜分行。
文章聲價從來重,
爐峰若上應相憶,
不得同過惠遠房。
開門絕壑旁,躡蘚過花梁。
路入峰巒影,風來芝術香。
夜吟明雪牖,春夢閉云房。
盡室更何有,一琴兼一觴。
鶯遷與鶂退,十載泣岐分。
蜀道重來老,巴猿此去聞。
曉程侵嶺雪,遠棧入溪云。
莫滯趨庭戀,榮親只待君。
恩重空感激,何門誓殺身。
謬曾分玉石,竟自困風塵。
陰谷非因暖,幽叢豈望春。
升沉在言下,應念異他人。
三年竭力向春闈,塞斷浮華眾路岐。
盛選棟梁非昔日,
莫道只陪金馬貴,相期更在鳳凰池。
帝城春色著寒梅,去恨離懷醉不開。
作別欲將何計免,有思莫忘清塞學,眾傳君負佐王才。
知音杳何處,書劄寄無由。
獨宿月中寺,相思天畔樓。
露凝衰草白,螢度遠煙秋。
悵望難歸枕,吟勞生夜愁。
桂枝攀得獻庭闈,
何似空懷楚橘歸。
好控扶搖早回首,
人人思看大鵬飛。
羽客朝元晝掩扉,林中一徑雪中微。
松陰繞院鶴相對,
憑高目斷無消息,自醉自吟愁落暉。
三邊近日往來通,盡是將軍鎮撫功。
兵統萬人為上將,卻恨北荒沾雨露,無因掃盡虜庭空。
立事成功盡遠圖,一方獨與萬方殊。
藩臣皆競師兵略,即隨鳳詔歸何處,只是操持造化爐。
彩筆曾專造化權,道尊翻向宦途閑。端居有地唯栽藥,眾知圣主搜賢相,朝夕欲征黃霸還。
再刖未甘何處說,但垂雙淚出咸秦。風塵匹馬來千里,今朝儻降非常顧,倒屐寧惟有古人。
自持衡鏡采幽沈,此事常聞曠古今。危葉只將終委地,明日還家盈眼血,定應回首即沾襟。
江上長思狎釣翁,此心難與昨心同。自承丘壑新恩重,應憐死節無門效,永嘆潛懷似轉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