旴士張季攜所注三略訪西山先生既跋其書余復題二絕于卷尾 其二
千里從師細講評,
橫渠昔亦謁高平。
自從受得中庸了,
止說西銘不說兵。
千里從師細講評,
橫渠昔亦謁高平。
自從受得中庸了,
止說西銘不說兵。
張季不遠千里前來跟隨老師仔細講解評點,當年張載(橫渠先生)也曾拜訪過范仲淹(高平先生)。自從領悟了《中庸》的道理之后,便只談論《西銘》而不再講論兵法了。
旴(xū)士:旴江(今江西撫河)一帶的士人,指張季。
三略:古代兵書《黃石公三略》,與《六韜》等同為兵學經典。
西山先生:南宋理學家真德秀(號西山),或指其他號西山的學者。
橫渠:北宋理學家張載,字子厚,號橫渠先生。
高平: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其郡望為高平郡,世稱“高平先生”。
中庸:儒家經典《禮記》篇名,宋代理學核心經典之一。
西銘:張載哲學著作,闡述“民胞物與”思想,為理學重要文獻。
此詩或作于南宋理學興盛時期。張季攜自注《三略》(兵書)拜訪西山先生,作者題詩于卷尾。詩中借張載受教范仲淹的典故,暗指張季在老師影響下,從研習兵書轉向深入探討理學經典(如《中庸》《西銘》),反映當時學術風氣從兵學向理學的轉變。
詩通過張季千里從師的行為,引張載謁范仲淹之典,指出其學術轉向——從兵書《三略》到理學《中庸》《西銘》,體現南宋士人對理學義理的重視及學術思潮變化。語言簡潔,用典貼切,以小見大。
一聲聲,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燈,此時無限情。 夢難成,恨難平。不道愁人不喜聽,空階滴到明。
見梨花初帶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內苑春、不禁過青門,御溝漲、潛通南浦。東風靜、細柳垂金縷。望鳳闕、非煙非霧。好時代、朝野多歡,遍九陌、太平簫鼓。 乍鶯兒百囀斷續,燕子飛來飛去。近綠水、臺榭映秋千,斗草聚、雙雙游女。餳香更、酒冷踏青路。會暗識、夭桃朱戶。向晚驟、寶馬雕鞍,醉襟惹、亂花飛絮。 正輕寒輕暖漏永,半陰半晴云暮。禁火天、已是試新妝,歲華到、三分佳處。清明看、漢宮傳蠟炬。散翠煙、飛入槐府。斂兵衛、閶闔門開,住傳宣、又還休務。
短長亭,古今情。樓外涼蟾一暈生,雨馀秋更清。 暮云平,暮山橫。幾葉秋聲和雁聲,行人不要聽。
一鞭清曉喜還家。宿醉困流霞。夜來小雨新霽,雙燕舞風斜。 山不盡,水無涯。望中賒。送春滋味,念遠情懷,分付楊花。
春到南樓雪盡。驚動燈期花信。小雨一番寒。倚闌干。 莫把欄干頻倚。一望幾重煙水。何處是京華。暮云遮。
恨鶯花漸老,但芳草、綠汀洲??v岫壁千尋,榆錢萬疊,難買春留。梅花向來始別,又匆匆、結子滿枝頭。門外垂楊岸側,畫橋誰系蘭舟。 悠悠。歲月如流。嘆水覆、杳難收。憑畫闌,往往抬頭舉眼,都是春愁。東風晚來更惡,怕飛紅、拍絮入書樓。雙燕歸來問我,怎生不上簾鉤。
千里草。萋萋盡處遙山小。遙山小。行人遠似,此山多少。 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說便說不了。說不了。一聲喚起,又驚春曉。
一曲清商,人別后、故園幾度。 想翠竹、碧梧風采,舊游何處。 三徑西風秋共老,滿庭疏雨春都過。 看蒼苔、白石易黃昏,愁無數。 嶧山畔,淇泉路??栈厥祝哑谡`。 嘆舞鸞鳴鳳,歸來遲暮。 冷淡還如西草,凄迷番作江東樹。 且留他、素管候冰絲,重相和。
素養浩然之氣,鐵石心腸誰擬。蒿目縣前江,不逐隊魚游戲。藏器。藏器。只等時乘奮起。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舟 一作:洲)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悵秋風 一作:恨秋風;悲難訴 一作:悲如許) 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云微度。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
風露濕行云,沙水迷歸艇。臥看明河月滿空,斗掛蒼山頂。 萬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聞雞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曳杖危樓去。斗垂天、滄波萬頃,月流煙渚。掃盡浮云風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蘆深處。悵望關河空吊影,正人間、鼻息鳴鼉鼓。誰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夢揚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國,氣吞驕虜。要斬樓蘭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謾暗澀銅華塵土。喚取謫仙平章看,過苕溪、尚許垂綸否。風浩蕩,欲飛舉。
紅萼競燃春苑曙,粉茸新吐御筵開。 長年愿奉西王宴,近侍慚無東朔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