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遜綿題三賢祠堂詩有云士死惟留姓與名天下第一議論也再賦二首 其一
殷仁周壽缺圓形,釋寶仙清笑乞靈。
何限臺階隆爵位,誰堪鼎足并儀形。
歲寒臭味松梅竹,乾象光芒日月星。
野服不殊人品似,年年蘋藻薦芳馨。
殷仁周壽缺圓形,釋寶仙清笑乞靈。
何限臺階隆爵位,誰堪鼎足并儀形。
歲寒臭味松梅竹,乾象光芒日月星。
野服不殊人品似,年年蘋藻薦芳馨。
商朝的仁政、周朝的長壽都缺完美形態,佛道的法寶清凈被人當作求神弄法的笑談。有多少人在高位享受著尊崇爵位,可誰能像三賢一樣有鼎立的形象和風采。他們在艱難時像松梅竹般有高潔的品性,如天上日月星般閃耀光芒。他們穿著平民衣服卻人品高尚,年年都有人用蘋藻等祭品來表達敬意。
殷仁周壽:商朝以仁政著稱,周朝享國長久,這里指兩種理想的政治或社會狀態。
缺圓形:不圓滿。
釋寶仙清:指佛教的法寶和道家的清凈。
乞靈:向神佛或某種權威祈求保佑。
臺階:指官位。
鼎足:像鼎的三條腿一樣并立,比喻三方面對立的局勢,這里指三賢的地位和形象。
歲寒臭味:指在艱難困苦環境中保持的高尚品格。臭味,氣味,這里指志趣、品性。
乾象:天象。
野服:平民服裝。
蘋藻:兩種水草,古代常用來祭祀。
具體創作時間和詳細背景較難確切知曉。從詩題可知與三賢祠堂相關,可能是詩人在參觀三賢祠堂時,看到徐遜綿的題詩有感而發。當時社會可能存在追名逐利的風氣,詩人借此詩表達對三賢高尚品格的推崇。
這首詩主旨是贊美三賢的高尚品格和重要地位。其突出特點是善用對比和象征手法,將三賢與世俗之人區分開來,形象地展現三賢的不凡。在文學史上雖可能沒有廣泛影響力,但體現了詩人對傳統美德的弘揚。
遙望隔水人,只見隔水樹。知郎未出門,烏在樹頭住。
世事茫茫射覆然,都從黑地料青天。汝南月旦君如準,好握山中宰相權。
山簡尋詩出漢源,習家池館李家園。清音四起丹林動,白鳥群飛綠浪翻。
兔魄分秋影更圓,禁城相對益堪憐。素波漸轉金河里,寶鏡俄懸玉殿前。地靜寒生桐葉露,天空香散桂花煙。齋居猶有通宵興,一別西風又隔年。
百城奔走候車塵,庾節光華婺水濱。人望朔齋春有腳,家傳元祐水無心。天低日近霜華曉,地僻臘殘梅蕊春。愿得劉家再忠肅,前為伊鼎后商霖。
每因至日渡鵝潭,黑葉迷人思不堪。滿海云霞朝散后,一天星宿晝歸南。高垂迥閣眠當取,低壓游船坐可探。寄語風流年少子,莫將馀半任桃甘。
樹底樹頭無落英,晴鳩得得喚晚晴。玉芽方入小分盞,故有鸧鹒來一鳴。清洛日日換好懷,飛英又掠帆影來。說似同行木上坐,眼中阿相安在哉。
山際云開曉色,林間鳥弄春音。物意皆含春意,天心允合吾心。
書聲猶在耳,課讀未從容。病后茹葷少,春馀衣袷重。參苓催命易,狼虎咥人兇。不是聰明甚,從教學作農。
高懸古鏡慶云邊,印破山中水底天。月落池空人定后,不知何處別方圓。
料峭風高忍獨吹,斯心入盞照于誰?曾眠一瞬緣教錯,長夜將身佇似碑。
小谷城荒路屈蟠,石根寒碧漲秋灣。千章秀木黃公廟,一點飛云白塔山。好景落誰詩句里,蹇驢駝我畫圖間。膏肓泉石真吾事,莫厭乘閒數往還。
十五誇娥眉,荊釵怨結縭。二十斗夭桃,漂梅亂閨思。三十成婚姻,夫婿輕佻兒。朝驅銅駝陌,夜奏瑤瑟詞。樓頭呼玉瓶,花底謝金羈。結歡在婉孌,視妾霜中絺。君如日邊霞,妾等道上荑。道荑羞比妾,猶得托相貽。
窗前栽植不宜繁,松竹相依妙意存。不許閑花放鷹爪,要看高節迸龍孫。
去魄如秋水,清暉未破云。眼看林影黑,何處照離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