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元章有帖云老弟山林集多于眉陽集然不襲古人一句子瞻南還與之說茫然嘆久之似嘆渠偷也戲跋二首 其一
大令云亡筆不傳,世無行草已千年。偶然遺下鵝群帖,生出楊風與米顛。
大令云亡筆不傳,世無行草已千年。偶然遺下鵝群帖,生出楊風與米顛。
大令王獻之逝去后,他的筆法再未傳承,世間沒有真正的行草藝術已逾千年。偶然間遺留的《鵝群帖》真跡,卻孕育出楊凝式與米芾這樣的書法大家。
大令:指王獻之(344-386),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第七子,曾任中書令,故稱‘大令’,與父并稱‘二王’。
行草:行書與草書的結合體,介于行書和草書之間的書法形式。
鵝群帖:傳為王羲之或王獻之的書法作品,與王羲之愛鵝的典故相關,具體內容已佚。
楊風:指楊凝式(873-954),五代書法家,號虛白,因避亂裝瘋被稱為‘楊風子’,書法承唐啟宋。
米顛:指米芾(1051-1107),北宋書法家、畫家,性狂放,世稱‘米顛’,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并稱‘宋四家’。
此詩為‘戲跋’(戲謔性題跋),背景與宋代書法交流相關。據標題,米芾(元章)曾稱自己的《山林集》內容多于蘇軾(子瞻)的《眉陽集》,且不襲古人;蘇軾南歸后提及此事,米芾茫然嘆息,似有對蘇軾‘偷’(暗指借鑒)的調侃。詩人借此題跋,以書法傳承為切入點,戲評米芾與前代書家的關聯。
詩以戲筆評書法傳承,借王獻之筆法失傳與《鵝群帖》影響后世,肯定楊凝式、米芾在書法史上的承繼創新,語言凝練詼諧,體現對書家突破傳統、自成風格的認可,是宋代文人以詩論藝的典型之作。
馳車霸上語張良,舞劍鴻門卻項莊。交友恩深雖可報,君臣義重忍相忘。楚歌自此聞垓下,漢爵徒能得射陽。若識五文龍虎氣,丁公遭戮獨堪傷。
劫火馀生訪學宮,賢良奸佞古今同。萬方何處尊儒業,千載誰人繼道風。豎子弄權原有恃,英雄困厄總無窮。我來欲問當年事,閹宦何曾是主兇。
淳風今變俗,末學誤為文。幸免投湘浦,那辭近汝墳。山遮魏闕路,日隱洛陽云。誰念聯翩翼,煙中獨失群。
買得漁家一尺魚,床頭酒熟不須沽。三杯飲罷斜陽里,行看青山信杖扶。
頭顱羞到鏡心中,得失何須問塞翁。隱變潛斑知霧豹,去寒就暖見云鴻。夢回先壟松楸雪,腸斷空城草木風。欹帽短衫林樹下,不妨言笑里夫同。
名山不用遠攀登,暫借繩床我亦僧。幾樹鳴禽助禪寂,一叢修竹散炎蒸。捻花不盡心傳妙,對搭空將口說騰。俛仰百年成滾滾,乾坤只眼更誰曾。
圓明火燼罹昆劫,艮岳江潮禍趙家。知我拜兄饒解笑,如開如謝石蓮花。
兵馀重到古禪關,無限傷心四望間。林下點頭皆炮石,門前戰骨似丘山。劍池屢變珠光赤,盤石猶沾血點斑。白發破衣耆舊在,獨憐寧老不生還。
拄杖飛蘿上百盤,狂吹玉笛和青鸞。回看月色千巖吐,不道峰頭是廣寒。
親提義旅虎臺西,夜向荒祠藉草棲。秉燭措籌勞待旦,雄心起舞陋聞雞。
楊歧老人鎖口訣,萬里長城一條鐵。斫牌禪客知到來,不動金錘腦門裂。
依稀嘹唳長霄,蒼莽似醅渾酒。到眼濤勢嶙峋,蕩膺云色無有。
重華昔南狩,乘云蒼梧岑。元德被千載,山川渺崇深。伊誰慕遺跡,號此空江潯。坤靈啟虛竇,孤嶂叢篁森。南風從中來,鏘然協韶音。上有孤鳳皇,揚采儀青林。游覽值初夜,盤桓劇幽尋。二子興不淺,高歌五弦唫。榜舟涉水府,秉燭躋嵚崟。依微歷石徑,寒露清人襟。照壁頌古文,蟲書黯銷沈。感之嘆陵谷,濁酒聊共斟。賦詩亦何謂,祗以昭遐心。
冒黑投精剎,呼燈讀舊詩。平分禪榻穩,共聽雨聲馳。魚鼓催行色,溪山挽故知。人生萍聚散,后會復何時。
來日大難君不知,焦心弊力欲何為。早知大難學安期,煉煮丹石服靈芝。大藥誤死世所嗤,不如美酒千日可辟饑。美酒醉飽,一日以為老。美酒不暢,千歲亦為殤。